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脑瘤 > 神外资讯 > 神外疾病 > 脑肿瘤 >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什么意思?

栏目:脑肿瘤|发布时间:2023-03-01 18:19:46 |阅读: |
James T.Rutka教授
推荐教授:James T. Rutka教授(加拿大)
所在医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原发性胆脂瘤)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期间残留的上皮细胞。这些囊肿通过从内衬上皮脱落的角蛋白和胆固醇积累而生长,并且可包裹邻近的神经和动脉。
 
  表皮样囊肿通常发生在基底池内,仅罕见情况下出现在脑实质、脑室或脑干内。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33年间在单机构就诊的10例患者,发现6例起于桥小脑角,4例位于岩尖。
 
  常见多条颅神经和颈内动脉受累。表皮样囊肿可表现为听力损失、耳鸣、头痛、半面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在罕见的情况下,可因囊肿渗漏而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影像学检查(CT和MRI)显示轴外病变,其特征类似于CSF。如果CT显示出一些钙化证据或囊肿内出血使非增强CT上出现均匀的高密度,则该病变可与脑膜瘤混淆。不过,几乎无强化。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有所不同,表皮样囊肿的弥散系数图像类似于实质,而蛛网膜囊肿图像则接近自由水。
 
  45岁,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显示左CPA池中呈轻微分叶状,t2-高(a),t1-低(B),无增强(C)轴外肿块(*)。在本例中,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肿块与眼内玻璃体相比是等强度的;在大多数病例中,与脑脊液相比,表皮样蛋白在t1加权图像上呈轻度高信号。在微量弥散加权(D)和表观弥散系数(E)图像上,囊肿内容物(角蛋白、固体结晶胆固醇)的弥散性降低,有助于区分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
 
  表皮样囊肿需手术处理。囊肿往往沿着颅神经和组织平面生长,这使得不可能对颅后窝表皮样囊肿进行肉眼下全切。切除术后可出现囊肿渗漏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类固醇治疗通常有效。已有报道分割外照射成功应用于多次复发性和快速进展性囊肿。
 
  次全切是囊肿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在初始手术后多年复发。一篇meta分析纳入观察性研究共计691例患者,肉眼下全切和次全切后的汇总复发率分别为3%和21%。
 
  在现存的良性囊肿或既往接受切除的残余病变中,可发生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向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转化。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可能表现为症状快速出现、既往切除后复发或柔脑膜癌病。一项文献回顾性研究纳入52例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国内脑瘤患者治疗新选择,足不出户听取世界神经外科大咖前沿诊疗意见不是梦。关注“INC国际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查看脑瘤治疗前沿资讯,健康咨询热线400-029-0925,点击立即预约在线咨询直接预约INC国际教授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