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因摔倒导致颅内血管瘤,首先要做的是紧急处理。摔倒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将患者送往附近有神经外科救治能力的医院。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尽量让患者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头部,以免加重损伤。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首要的是影像学检查,通常会先进行头颅CT检查,它能快速判断颅内是否有出血、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量,初步确定血管瘤的位置和大致形态。随后,可能会安排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对于血管瘤的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了解病情。除了影像学检查,还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进行密切监测,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方式判断患者昏迷的程度,这些信息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血管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果摔倒后仅发现颅内存在较小的、未破裂的海绵状血管瘤,且患者没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会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防止血压波动引发血管瘤破裂。同时,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MRI,观察血管瘤是否有生长或破裂的迹象。
对于摔倒后导致颅内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治疗则更为复杂和紧急。如果出血量较少,患者意识清楚,神经功能障碍较轻,可能会先采取药物治疗,使用止血药物、脱水降颅压药物等。止血药物可以减少出血,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能够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同时,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病情加重,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出血量较大,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偏瘫、昏迷等,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选择。手术方式主要有开颅手术和介入手术。开颅手术可以直接清除颅内血肿,同时对血管瘤进行切除或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借助显微镜等设备,仔细分离血管瘤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但开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介入手术则是通过血管内操作,将栓塞材料送入血管瘤内,阻断其血液供应,使其萎缩。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瘤,可能无法完全栓塞,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血管瘤,如位于脑干等重要功能区的血管瘤,由于手术风险极高,可能会采用放射治疗,如伽玛刀治疗。通过聚焦高能射线,精准地破坏血管瘤组织,控制其生长,但放射治疗起效相对较慢,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摔倒导致的颅内血管瘤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