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是一类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脑肿瘤,其手术切除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前的手术技术和辅助手段等。
点击阅读INC巴特朗菲教授脑胶质瘤相关病例及研究:“难缠”的胶质瘤到底该怎么治?
一、肿瘤位置对切除程度的影响
功能区肿瘤
当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位于大脑功能区时,如中央前回(运动区)、中央后回(感觉区)、语言功能区(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等)或视觉中枢等,手术切除范围会受到极大限制。神经外科医生的首要目标是在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例如,在语言功能区附近的肿瘤,即使是很小的切除范围偏差都可能导致患者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语言理解或表达困难等。研究表明,在功能区进行手术时,往往只能切除那些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边界且不影响功能的肿瘤部分,切除比例可能相对较低,通常在30% - 50%左右。这是因为为了避免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医生须谨慎操作,在肿瘤边缘保留一定厚度的看似正常的脑组织,但其中可能已经有肿瘤细胞浸润。
对于视觉中枢附近的肿瘤,切除时要防止对视神经纤维的损伤,否则可能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手术切除范围可能更小,有时可能仅能进行活检或非常有限的减瘤手术,切除比例可能不足30%。
非功能区肿瘤
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相对来说在手术切除上有更多的操作空间。例如额叶前部、颞叶外侧等区域的肿瘤,在不影响患者基本认知、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情况下,可以更积极地进行切除。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边界相对清晰,切除比例可能达到60% - 80%甚至更高。然而,即使在这些区域,由于弥漫性胶质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切除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显微镜下看似已经切除干净的肿瘤边缘,往往在组织学检查时发现仍有肿瘤细胞残留。
深部结构肿瘤
当肿瘤位于大脑深部结构,如丘脑、基底节区等时,手术切除面临巨大挑战。这些区域周围有重要的神经传导束和核团,如内囊等。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对这些结构的任何损伤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感觉障碍等。因此,对于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手术切除比例通常较低,可能在20% - 40%左右,主要目的是进行活检或有限的减瘤手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二、肿瘤大小对切除程度的影响
小肿瘤(直径<3cm)
较小的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在手术切除时相对更有优势。一方面,小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浸润范围相对较小,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可能相对简单。另一方面,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更容易识别肿瘤边界。如果肿瘤位于非关键区域,切除比例可能相对较高。例如,对于直径小于3cm且位于额叶非功能区的肿瘤,切除比例可能达到70% - 90%。但即使如此,由于肿瘤细胞的弥漫性,也难以保证完全切除。
大肿瘤(直径>5cm)
较大的肿瘤往往已经对周围脑组织产生了广泛的压迫、浸润和推移。在手术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安全地暴露肿瘤。由于肿瘤体积大,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更加复杂。在切除过程中,容易出现术中出血、周围脑组织牵拉损伤等并发症。而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其边界更加难以确定,肿瘤细胞浸润的范围也更广。因此,对于直径大于5cm的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即使在非功能区,切除比例也相对较低,可能在30% - 50%左右。在功能区的大肿瘤,切除比例可能更低,甚至可能由于手术风险过高而无法进行切除手术,只能选择活检或姑息性治疗。
三、肿瘤生物学特性对切除程度的影响
肿瘤细胞浸润性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浸润性,它们可以沿着神经纤维、血管周围间隙等向周围脑组织蔓延。这种浸润往往是微观层面的,在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中很难精确显示。即使在手术中看起来已经将可见的肿瘤组织切除,实际上在肿瘤边缘甚至距离肿瘤主体较远的脑组织中仍可能存在肿瘤细胞。这种高度的浸润性使得无论采用何种先进的手术技术,都难以完全切除肿瘤,并且会限制手术切除的范围,因为医生无法准确判断肿瘤细胞浸润的边界。
肿瘤细胞异质性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细胞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即肿瘤内部不同区域的细胞在形态、基因表达、增殖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异质性使得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边界更加模糊,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例如,在某些区域肿瘤细胞可能与正常脑组织细胞相似,难以区分,导致在手术中难以确定哪些组织应该切除,哪些应该保留。而且,不同患者的肿瘤细胞异质性也不同,这进一步增加了手术切除程度的不确定性。
四、手术技术和辅助手段对切除程度的影响
手术技术
现代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如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技术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细程度,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分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从而更准确地切除肿瘤。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时,对于一些边界相对清晰的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切除比例可能会有所提高,例如在非功能区可能从原来的60%提高到70% - 80%。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技术则可以提供更广阔的手术视野,特别是对于一些深部肿瘤或位于脑室内的肿瘤,有助于提高切除程度。然而,这些技术仍然无法克服肿瘤细胞微观浸润的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手术操作。
辅助手段
术前和术中的辅助手段也对手术切除程度有影响。术前的影像学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与周围功能区和神经传导束的关系。例如,通过DTI可以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在手术中避免损伤这些重要结构,从而在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中的神经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手术器械在脑内的位置,使医生能够更精准地到达肿瘤部位并确定切除范围。但是,这些辅助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影像学的分辨率有限,无法显示微观层面的肿瘤细胞浸润情况等。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现代手术技术和辅助手段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要实现完全切除非常困难,手术切除的比例在不同情况下差异较大,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部分切除,术后往往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来进一步控制肿瘤生长。
相关案例阅读:
儿童胶质瘤案例:为母则刚,携7岁胶质瘤孩子赴德成功手术,这位母亲的经验是什么?
脑肿瘤的“早期信号”包括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肢体无力/麻木、走路不稳、癫痫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症状,如肥胖(一段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手脚变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发育迟缓或身高增长迅速、尿崩、儿童性早熟等,当出现这些症状的一种或多种,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排查脑肿瘤。
辰辰在一场小小的交通事故后总是抱怨头晕,为明确有没有大脑损伤,担心后遗症,辰辰妈妈带他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结果竟然查出“小脑占位”,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还好及时发现了脑瘤,趁着孩子还没有其他更严重的症状,辰辰妈妈决心趁早治疗。试想,如果当初没把孩子头晕的情况放在心上,孩子的症状会继续加重,到较后很可能恶化危及生命……点击此处即可查看案例全文
“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手术能切除多少?”全文内容仅供阅读参考,并非针对任何具体患者的医学建议。若怀疑自己或经检查患有“胶质瘤”,务必及时寻求可靠医生的协助,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与肿瘤疾病抗争的道路上,患者及其家属需深刻理解,这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关于希望、毅力与团结的深刻较量。通过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并借助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就会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