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综合征
神经外科
Carotid sinus syndrome
颈动脉综合征
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的青年女性;50岁以上中老年人
血压降低、心脏停搏、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减慢、意识丧失、心跳暂停、心律失常、晕厥
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颈动脉窦综合征是指由颈动脉窦反射过敏引起的,以乏力、耳鸣、眩晕和晕厥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病征,成年人发病率为10%,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头昏、乏力、耳鸣、晕厥等症状。
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当感受外界刺激时,一方面副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加,引起窦性心率明显减慢,PR间期延长,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者兼而有之,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引起脑缺血,可发生晕厥;另一方面,继发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可引起全身动脉松弛,血压明显下降而引起脑血流灌注压骤然降低,可发生晕厥。也有一部分患者,虽无明显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但刺激颈动脉窦时,脑血管收缩,引起脑缺血,也可发生晕厥。
1.心脏抑制型
心脏抑制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出现心室停搏≥3秒。心室停搏常由整个心脏骤停引起但偶尔也可出现阻滞的P波。此型占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60%~80%左右。此型患者的晕厥发作是由于反射性心脏收缩功能不全而致脑缺血。
2.单纯血压降低型
单纯血压降低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出现收缩压降低≥6.7kPa(50mmHg)。此型约占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5%~11%左右。此型晕厥以瘦长型个体为主,晕厥发作是由于血压过低引起脑缺血。
3.混合型
混合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心脏抑制和血压降低均出现。一般以按摩颈动脉窦时心率减慢50%以上,收缩压降低5.3kPa(40mmHg)以上作为此型的诊断标准。此型约占颈动脉窦综合征的30%左右。
4.原发性脑型
原发性脑型刺激颈动脉窦时,尽管无明显的心率及血压变化,但患者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的症状,常极为短暂。常见于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阻塞性病变患者。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因突然转动头部或衣领过紧而诱发。此型晕厥的发作机制未明,可能为脑血管收缩而引起脑缺血的一种晕厥。此型发作时,脑电图显示在颈动脉窦受压一侧可显示慢频高幅波,而对侧则出现抽搐或痉挛性局限性神经征象。近来有人发现,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的青年女性,突然转动头部或衣领过紧时亦易出现本病。
进行颈动脉刺激试验,如该实验诱发患者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出现晕厥的症状常可确定诊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炎、颈动脉淋巴结周围肿大的的老年人需慎重,防止出现脑血管意外。
对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后,试验中出现阳性,但在血管抑制性晕厥中的鉴别方面,直立倾斜试验的价值不大。
1.一般措施
避免刺激颈动脉窦,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及禁止穿衣领较高较紧的衣服。发作时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
2.药物治疗
(1)硫酸阿托品口服,或皮下注射,部分患者可有效地预防发作。
(2)麻黄素、硫酸麻黄碱肌内注射或口服。
(3)苯巴比妥口服。
(4)硫酸苯丙胺口服。
(5)升压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异丙肾上腺素1:1000肾上腺素肌内注射。
(6)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3.起搏治疗
(1)适应证
对于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起搏治疗是较有效的治疗措施。
(2)禁忌证
以下三种情况不需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①颈动脉窦刺激虽可引起心脏抑制反应,但不产生晕厥或晕厥先兆等症状;②颈动脉窦刺激引起高敏心脏抑制反应,但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微;③反复晕厥、眩晕或头昏,但无心脏抑制反应。
(3)起搏方式
由于70%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在发生窦性停搏时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因此不适宜行心房起搏。VVI起搏虽可有效地消除颈动脉窦综合征发作的心动过缓,但有17%的患者仍有明显的低血压反应,即所谓起搏器效应。同时,约80%的患者可发生室房传导,易发生起搏器综合征,进一步引起血压下降。因此,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的较佳起搏方式是房室顺序起搏。
4.外科治疗
采用外科手术去除颈动脉窦上的神经可使75%以上的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行单侧手术,否则术后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高血压危象。
颈动脉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头昏、晕倒等并发症,患者在晕倒时经常会出现意外损伤,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1)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由于颈动脉窦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异常增高,要注意体位的突然变化和减少对颈动脉窦局部的刺激(如突然转头等动作),防止摔伤。
(2)对反复发生晕厥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3)生活有规律,处事达观,不要过度熬夜、不要一日三餐不规律。这样可以使得人体生物钟有规律的运转,同时也使得神经、体液调节条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