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INC > 神外资讯 > 神外前沿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产生和分子结构

栏目:神外前沿|发布时间:2021-12-23 14:28:21 |阅读: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产生和分子结构

  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产生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较初由Ross于1973年在血小板α颗粒中发现并纯化出来,认为其在血管发生、促进细胞分裂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随后的研究发现在紧邻间质细胞中均可以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这些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胚胎细胞、系膜细胞、肾集合管细胞、多种血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参与有关细胞和细胞基质的多种生物学过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肾小球细胞、肿瘤细胞等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调控的细胞。

  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子结构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属糖蛋白分子家族,分子量为27000~35000。目前已有4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亚单位得到证实,分别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分别被染色体7p22、22q13、4q32和11q22所编码。其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是以有活性的形式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是以无活性的形式分泌,但可以通过水解其N端的CUB(C1r/C1s,Uegf,Bmp1)结构域得到激活。此4类亚基均含有高度保守的同源结构域,它们通过二硫键连接成5种二聚体分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D。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跨膜单链糖蛋白,属酪氨酸激酶受体,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分子量为170000~180000,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两种亚型,分别由染色体4q12和5q33所编码,可以形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β三种二聚体。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使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自身磷酸化,从而启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提示: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依据,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诊断。请以医生诊断为准,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