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复发性脑出血的现状。
脑出血(ICH)复发率低,平均3.8%左右。但复发性ICH死亡率高,约17.6%~70%。1946年至2011年,对304项复发性ICH研究(人数>50,观察时间至少>30天)的统计分析发现,复发性ICH可出现在颅内各部位,较常见的是基底节和脑叶再出血。ICH复发风险较高(2.1%)。脑淀粉样血管疾病(CAA)和高血压是复发性ICH的主要原因。
复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治疗
然而,由于病因学研究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ICH复发率差异很大(0%~24%)。没有研究可以明确复发性ICH病因学与复发率、生存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
脑出血病因学分类。
根据病因学分类,即病理机制,ICH分为:
血管结构性损伤(Structuralvascularlesions)
药物(Medication)
脑淀粉样血管病(Amyloidangiopathy,CAA)
系统性疾病(Systemicdisease)
高血压(Hypertension)
未知原因(Undetermined)
SMASH-U分类可行性强,接受度高。
SMASH-U分类的病因与ICH后短期、长期生存率、致死率一致有关。
血管结构损伤及复发性ICH。
可引起ICH血管结构损伤: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
复发ICH临床特点:
同部位反复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可见不同部位出血)
多伴癫痫发作(35.8%)
在海绵状血管瘤MRIT2图像中,病灶中心有网状或斑点状混合信号,病灶周围有一个均匀的环形低信号区。
动静脉畸形MRI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具有流空效应
与复发性ICH相关性缺乏研究,研究表明,一年复发率低2.1%,15年累计复发率低5.7%。
血管损伤和复发性ICH再出血是可控的病理损伤,致死率低。
药物与复发性ICH。
ICH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剂(0.2%/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临床特点:
抗凝、抗血栓等药物使用史。
与ICH复发相关的脑叶增立危险因素。
药物ICH复发率低(0%),预后差,每年致死率60%。
使用他汀类药物增加ICH风险尚不确定。
与复发性ICH相比,CAA。
CAA是复发性ICH的常见病因,遗传性CAA,即apoEδ2,等位基因型CAA与ICH复发高度相关,复发率为20.9%,散发性CAAICH复发率为8.9%。
临床特点:
老年病人(>60岁)
脑叶出血。
常表现为急性、亚急性认知功能下降、癫痫发作、头痛、精神行为异常。
SWI表示多个皮层或皮层出血或微出血。
ICH致死率高,遗传性(8.2%),散发性(8.4%)。
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与CAA相关的ICH复发。
系统疾病与复发性ICH。
可导致ICH的系统性疾病包括血小板减少症、XIII因子缺乏等血液系统疾病;肝硬化;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肾衰竭等。
临床特统外临床症状及体征伴有系统性疾病。
缺乏对系统疾病与复发性ICH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复发率为25%,仅次于CAA相关ICH复发;研究还发现,再出血致死率为62.2%。
高血压和复发性ICH。
ICH复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为1.8%~10.3%,男:女=2:1,59.91,1.9。
ICH复发性高血压多发生在ICH后22.5月(1~107月)。
临床特点:
ICH复发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血压控制不好。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为主。
复发性ICH的常见部位是基底节(45%)和丘脑(33.8%),其次是尾状核(20.6%)。
脑叶脑叶ICH复发有关。
在血压控制良好但ICH复发的情况下,应寻找协同作用的其他原因。
脑微出血和复发性ICH。
CMBs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的比例较高:18%~68%。
抗栓治疗是否加重CMBs仍有争议。总的来说,CMBs的出现增加了抗栓相关性ICH的风险,是当出血位于脑叶和CMBs≥5时。
根据2017年的汇聚分析,CMBs增加了亚裔ICH的风险。
溶栓后症状性ICH的风险似乎增加了CMBs。
T2*MRI微出血与ICH复发正相关,可能成为血管事件预后的标志。
防治复发性ICH。
2015AHA/ASAICH指南:全部ICH患者均应控制血压,ICH后应立即开始控制患者血压(I级,A级证据);长期控制130/80mmHg的收缩压是合理的(IIA,B级证据)。
抗血小板,个性化抗凝时机方案:非脑叶ICH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脑叶出血抗凝剂增加再出血风险。
血管结构性损伤手术治疗,系统性疾病病因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可能有利于预防ICH复发,包括避免每天饮酒超过2个标准杯,戒烟,避免使用违禁药物,暂停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IIA,B级证据;新修改)。
到目前为止,CAA脑出血预防策略还没有确切的证据。PROGRESS研究证实,降低血压可能预防CAAICH复发;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治疗在CAA脑病和血管炎相关病例中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