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出血如何治疗?颅内出血二类是外伤性颅内出血,是指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跌倒、钝器击伤、锐器击伤、撞伤、磕伤等。,伤后出现头痛、头晕、出血或神经/精神功能障碍,颅脑CT发现颅内高密度信号病变。颅脑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往往可以在头皮局部发现痕迹,如头皮摩擦、头皮血肿、头皮裂伤等。还可伴有颅盖或颅底骨折、眼、鼻等颌面损伤、颈椎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或胸腹部器官损伤等其他部位或系统损伤。外伤性颅内出血根据出血水平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外伤性颅内出血如何治疗1、急性硬膜肿瘤
是指外伤后出血发生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导致血肿。出血来源是板障静脉、硬脑膜动脉等。硬膜外血肿的常见部位是翼点区脑膜内动脉破裂出血,翼点区为额、颞、顶、蝶四骨交汇处,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容易骨折,骨折后容易撕裂脑膜内动脉,导致硬膜外血肿进展迅速。
外伤性颅内出血如何治疗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昏迷-清醒-再次昏迷,病程发展迅速。如果患者抢救不及时,很容易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和生命危险。治疗的重点是快速开颅清除血肿,烧灼脑膜内动脉止血,一般不需要去骨瓣减压。如果术前脑疝持续时间较长,术中发现脑组织水肿明显,颅内压力较大,可一期去骨瓣减压。部分患者外伤轻微,硬膜外血肿10ml左右,可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间隔复查颅脑CT,随时复查临床症状加重。如果血肿不扩大,保守治疗后少量硬膜外血肿也可以吸收。硬膜外血肿预后一般较好,及时抢救患者不会留下后遗神经功能障碍。
外伤性颅内出血如何治疗2、急性膜肿血
是严重外伤后的硬膜下血肿,常伴有颅骨骨折和硬膜外血肿。有些急性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大,会扩散到额头、颞叶、顶部等广泛区域,同侧脑组织受压严重。颅脑CT确诊后,需要急诊进行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根据脑组织的压力和水肿程度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大多数患者建议去骨瓣减压。
外伤性颅内出血如何治疗3、脑损伤
是指受伤部位同侧或对侧、远隔部位脑组织挫裂出血,伴有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相伴,一起描述。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的受伤机制一般是对冲伤,也有冲击点伤;在外伤过程中,脑组织在颅内移动,会被负压吸引。脑组织被凹凸不平的颅底骨质摩擦或负压吸引,导致挫裂,脑组织内动静脉破裂,形成局部血肿。颅脑CT发现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常发生在额底和颞底,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或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会伴有颅底骨折。如果患者出现癫痫、精神障碍等伴有症状,以及挫裂伤和脑内血肿总容量超过30ml,应考虑急诊开颅手术,以消除挫裂伤和脑组织血肿。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精神障碍等并发症。
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区别在于外伤史是否明确,颅脑外伤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而不是先出现劈裂或严重头痛,然后摔倒伤头。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较少,往往局限于侧裂池或纵裂池或皮层下脑沟回,几乎不会出现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环池周围大部分脑池内广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不需要开颅手术。基于营养神经等对症药物治疗,3~4天后复查颅脑CT,会发现原发部位的血液已经沉积在小脑幕缘周围,开始吸收。
外伤性颅内出血如何治疗4、慢性硬膜肿瘤
是一种不同的颅内出血类型,病史可长达1~3个月甚至半年。多见于老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只是特例。有些患者可以记住和明确创伤史。老年人头部轻微创伤后,颅脑CT未见颅内出血,1~3个月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或言语不良。然后检查颅脑CT,发现硬膜下的新月形等密度影,是血液的表现。有些患者无法回忆明确的创伤史,或者根本没有明确的创伤史。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老年患者会出现短期性脑缺血,可能是轻微的头部创伤和短期的脑缺血重叠,所以患者抱怨没有头部创伤史。少数患者由于长期脑萎缩和硬膜下积液,随着走路或慢跑时脑组织的移位,牵拉部分桥梁静脉破裂出血也会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确实没有创伤史。
随着老年人保健意识的提高,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间歇或长期服用波立维、拜阿司匹林、丹参、银杏、三七等抗凝药物或活血药材,这也会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增加。他汀类药物可用于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吸收,并停止使用全部抗凝药物。如果血肿量>50ml,出现肢体偏瘫、失语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应进行钻孔外引流或脑室镜下血肿清除。需要强调的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是双侧的,血肿清除是否满意不取决于手术技巧,而取决于患者的脑组织能否及时充分膨胀,将血肿挤出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