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cker于1845年一次发现颅骨骨膜窦,直到1975年Qhta正式将其定义为囊性静脉血管层的囊性静脉血管团或静脉瘤与颅骨外膜紧密附着,通过颅骨板障静脉或导静脉直接与颅内静脉窦交通。过去,根据颅骨骨膜窦的原因,它被分为三种类型:先天性、自发性和创伤性。考虑到疾病进展缓慢、隐藏,甚至一些先天性疾病被偶然发现,它被总结为自发性和创伤性。
颅骨骨膜窦是什么
自发性颅骨骨膜窦很常见,可由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颅骨慢性病、静脉瘤或遗传缺陷引起的静脉异常增多等引起。此外,咳嗽、呕吐等动作容易导致静脉破裂。但有些病例可能伴有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畸形等其他部位的血管异常,有的甚至伴有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
创伤性颅骨骨膜窦,即颅脑损伤后,骨膜下血肿通过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相连,或由于颅骨外板骨折,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和蛛网膜颗粒压痕较深,促进颅骨骨膜窦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显然没有创伤史,左头顶靠近中线有头皮肿胀,柔软,边界不清楚,局部头皮微红,手术造影和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支持诊断,更有可能综合考虑自发性颅骨骨膜窦。
大多数颅骨骨膜窦没有症状,但只有在偶然发现肿胀或轻微肿胀疼痛时才发现,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皮下的搏动性肿块。头皮下有可压缩的软肿块,当颅内压升高时,肿块增加,站立减少或消失,触诊发现肿块下的颅骨缺损。此时,应考虑颅骨骨膜窦的诊断,并进一步影像学检查证实。病变主要位于额叶区域或沿中线,通过颅骨缺损与上矢状窦连接。X线、B超声、CT/MRI都有助于颅骨骨膜窦的诊断。目前,X线很少使用。CT检查可以看到略高的密度阴影,但也可以看到骨损伤,增强扫描可以看到明显的增强。
混合信号影可以在MRI检查病变区域看到,其静脉相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特征。采用脑血管数字动态显影技术,可以看到病变部位暂时扩张,与颅内静脉系统引流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