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概述
颅底肿瘤是指发生于颅底及其附近结构的肿瘤,由于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涉及众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因此颅底肿瘤切除术是神经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手术。
(一)肿瘤类型
良性肿瘤
常见的良性颅底肿瘤包括颅底脑膜瘤、神经鞘瘤(如听神经鞘瘤)、垂体瘤(部分可向颅底生长)等。这些肿瘤生长相对缓慢,边界相对清晰,但由于颅底特殊的解剖位置,手术切除仍面临诸多困难。
恶性肿瘤
颅底的恶性肿瘤有脊索瘤、鼻咽癌颅底侵犯、嗅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常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切除时难以完整切除干净,并且术后复发率较高。
二、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步骤
(一)术前准备
影像学评估
进行高分辨率的CT扫描,可清晰显示颅底骨质结构,了解肿瘤对颅底骨质的破坏情况,如是否有骨质增生、骨质侵蚀等。MRI检查则能精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如脑干、海绵窦内血管、脑神经等)的关系,确定肿瘤的边界,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复杂的手术过程。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多学科会诊
由于颅底肿瘤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通常需要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眼科、颌面外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定手术方案,明确各学科在手术中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二)手术入路选择
经额下入路
适用于位于鞍区、嗅沟等部位的肿瘤。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在额部发际内做冠状切口,翻开骨瓣后,经额叶底面到达肿瘤部位。此入路可以较好地暴露鞍区结构,但需要牵拉额叶脑组织,可能对额叶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经颞下入路
常用于切除位于中颅窝底、海绵窦外侧壁的肿瘤。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在颞部做切口,牵开颞叶脑组织以显露肿瘤。该入路的难点在于避免损伤颞叶底面的神经血管结构,如Labbe静脉等。
经枕下入路
是切除后颅窝肿瘤(如听神经鞘瘤)的经典入路。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在枕部做切口,通过枕骨大孔周围骨质的切除和小脑的牵开,显露后颅窝的肿瘤。此入路需要注意保护脑干、小脑后下动脉等重要结构。
扩大经蝶入路
对于向鞍上、鞍旁发展的垂体瘤等颅底中线肿瘤较为适用。经鼻腔蝶窦进入颅内,此入路的优点是无需开颅,对脑组织的牵拉较小,但手术空间相对狭窄,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三)肿瘤切除过程
暴露肿瘤
根据选定的手术入路,逐步分离软组织、磨除骨质,在保护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暴露肿瘤。例如,在经颞下入路时,要小心地分离颞叶与中颅窝底之间的蛛网膜,避免撕裂血管,逐步显露肿瘤的外侧部分。
肿瘤分离
采用锐性和钝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沿肿瘤包膜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离开来。对于良性肿瘤,如脑膜瘤,通常有相对完整的包膜,可沿着包膜逐步将肿瘤从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上剥离。但对于恶性肿瘤,由于其侵袭性,分离过程更加困难,可能需要分块切除。
肿瘤切除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切除。对于较大的肿瘤,在确保重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可先进行瘤内减压,即使用超声吸引器(CUSA)或双极电凝等器械,在肿瘤内部进行切除,缩小肿瘤体积后再将肿瘤包膜完整切除。在切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重要血管的保护,如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在颅底肿瘤切除中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结构,一旦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脑缺血。
止血与修复
肿瘤切除后,仔细止血是至关重要的。使用双极电凝对小的出血点进行止血,对于较大的血管出血可能需要使用止血材料(如明胶海绵、生物蛋白胶等)进行辅助止血。同时,对磨除的骨质(如果有)进行修复或重建,以保护颅内结构,如使用钛网进行颅底骨质的重建。
(四)术后处理
重症监护
患者术后通常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颅内压以及神经功能状态等。
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感染等情况。
并发症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处理。例如,若出现脑脊液漏,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使用脱水剂等),如保守治疗无效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补。
三、颅底肿瘤切除术的后遗症
(一)神经功能损伤
脑神经损伤
颅底区域有众多脑神经通过,手术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例如,听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听力丧失、面瘫等后遗症,这是因为手术可能损伤了面神经和听神经。嗅神经损伤可导致嗅觉丧失,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损伤会影响眼球运动,三叉神经损伤可能引起面部感觉异常或咀嚼功能障碍等。
脑干功能损伤
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在颅底肿瘤切除过程中,如果脑干受到牵拉、缺血或直接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呼吸功能紊乱等。
额叶功能损伤(与某些入路有关)
如经额下入路手术时,额叶脑组织的牵拉可能导致额叶功能障碍,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人格改变等。
(二)血管损伤相关后遗症
脑缺血
若术中损伤了颈内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可能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出血性后遗症
虽然术中进行了止血,但术后仍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大,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其他后遗症
脑脊液漏
是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由于颅底骨质的破坏和硬脑膜的修补不完全,脑脊液可通过鼻腔(经蝶入路时较常见)或手术切口渗出。持续的脑脊液漏可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
内分泌功能紊乱(与某些肿瘤类型有关)
如垂体瘤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垂体功能低下,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影响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性腺功能等,需要长期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容貌改变(与手术入路有关)
某些手术入路(如经面入路)可能会对患者的容貌造成一定影响,如面部瘢痕、眼眶变形等。
颅底肿瘤切除术是一项复杂且高风险的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完善的术前评估和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严密的术后护理,以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