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脑瘤 > 神外资讯 > 神外前沿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新进展(2023)

栏目:神外前沿|发布时间:2023-06-16 14:55:01 |阅读: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新进展
巴特朗菲教授
推荐教授:巴特朗菲教授(Helmut Bertalanffy)
所在医院: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所(INI)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因为海绵状血管瘤会引起颅内出血等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所以近年来对其治疗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本篇文章将介绍近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新进展。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新进展

  1.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技术现已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仍较少。近期有研究表明,利用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应用于大鼠海绵状血管瘤模型中,可以减小瘤体大小和保护脊髓功能。

  2. 三维打印技术

  三维打印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目前已有研究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对病灶进行模型制作和手术实践仿真。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医生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位置、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了解,使治疗更加准确和精细化,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3.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针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收集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大量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展趋势及预后结果。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全面和有效地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以及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增强医生对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4. 间质防水层技术

  间质防水层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该技术可以在瘤体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建立一个橡胶样的屏障,有效减少术后脑水肿发生率。近期有研究表明,间质防水层技术可与介入治疗技术相结合,可以在缩小瘤体的同时保护脑组织,在口腔颌面外科、颅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

  总之,近年来关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仍在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不断的发展进步,新的治疗方法也在逐渐涌现。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针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新进展和应用。

  以上就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新进展”的全部内容,想要了解更多“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相关问题,请咨询我们,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聚集10余位世界神经外科主席级别专家,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为神经外科疑难手术案例提供世界前沿远程咨询意见和手术方案。

提示: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依据,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最终以医生诊断为准,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国内脑瘤患者治疗新选择,足不出户听取世界神经外科大咖前沿诊疗意见不是梦。关注“INC国际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查看脑瘤治疗前沿资讯,健康咨询热线400-029-0925,点击立即预约在线咨询直接预约INC国际教授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