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10%。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男女发病比率是1:3,1927年 Holmes和Sargent认识到成人鞍结节脑膜瘤的典型表现为视交叉综合征—蝶鞍正常,双颞侧视野缺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鞍结节胶质瘤的症状
大多数患者的视野缺损隐匿起病并进行性发展,也可表现为急性发病或症状有波动,大约2/3的患者主诉单眼视力下降是首发症状,术前有一半的患者存在单眼失明,不对称性视野缺损常见。
常见的典型眼底改变为原发性视神经乳头萎缩,双眼不对称性,程度也不同。鞍上脑膜瘤很少表现为嗅觉丧失。Poppen指出嗅沟脑膜瘤早期就出现嗅觉丧失,后期才出现视野缺损,他观察到,鞍上脑膜瘤病史常有视野缺损,后期才出现嗅觉丧失。肿瘤常侵入一侧或双侧视神经管。10%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受损、人格改变、压抑和焦虑。
鞍结节胶质瘤的手术入路
虽然大部分文献中将鞍膈脑膜瘤归入鞍结节肿瘤,但其具有不同的临床解剖特点。肿瘤超越视交叉后,表现为下丘脑功能不全。 Kinjo及其同事们将鞍膈脑膜瘤分为三型。仔细分析影像资料可区别鞍膈脑膜瘤和垂体腺瘤,从而有利于选择是否经颅手术。A型肿瘤起源于鞍膈的上叶,垂体柄之前。B型肿瘤起源于鞍膈的上叶,垂体柄之后。C型起源于鞍膈的下叶。鞍膈脑膜瘤由于位置深,难以从垂体柄上分离肿瘤,比鞍结节脑膜瘤处理起来技术上更困难。
眶上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时脑组织牵拉少,可早期控制动脉血供。典型的鞍结节脑膜瘤使双侧视神经向外向后移位,视神经常位于颈内动脉的上方和外侧,视交叉被拉向后,并远离鞍结节。
当肿瘤完全包裹视神经或视神经在肿瘤包膜上被扭曲成几乎不能辨认的薄带时,辨认视神经可能相当困难。包膜内切除肿瘤后,可将肿瘤慢慢地从变平的被包裹的视神经上分离。尽管有明显的包裹或严重的粘连,在高倍显微镜下仍可获得分离平面。特别要注意的是,A1段常被严重地拉长、粘连和包裹,损伤后可能致残。应该用分离肿瘤的同样方法来保留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供血动脉。当肿瘤侵入视神经管,可用高速气钻的金刚石钻头磨去前床突、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顶壁,然后打开硬膜固有层,在显微镜下分离视神经周围的肿瘤组织,术者需较小心地保护好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
较后,颅底入路需要特别仔细地关颅,水密性关闭硬膜可以避免脑脊液漏。可用自体移植的阔韧带筋膜来扩大修补硬膜。带血供的骨膜移植为颅底重建提供了主要的保护层,带血管的肌移植也能为大型题底入路提供强有力的重建材料。微平板固定系统可以提高美容效果,在额弓区和上颌骨区效果明显。
相关资料来源: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