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手术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
神经导航技术:侵袭性胶质瘤是较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对于分级难以确定的胶质瘤,较常用、较合适的选择是MRI图像辅助诊断。MRI扫描增强后,低级胶质瘤信号增强不明显,高级胶质瘤显示明显增强信号。胶质瘤的切除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在较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的基础上,较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非功能区胶质瘤采用根治性手术;对于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应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保留功能区神经功能。
神经导航技术,对于高级胶质瘤,一般采用术后或活检后放化疗辅助。低级胶质瘤多采用单一手术治疗,需要在顺利范围内切除较大病变。但低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存在以下问题:①肿瘤不能顺利切除;②取样不能准确代表肿瘤分级;③肿瘤的侵袭性;④脑皮质结构和血管分布不清。
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和预后,近年来将一些前沿的模态图像引入神经导航技术,胶质瘤的手术效果也在临床上得到证实:
①MRI图像结合神经导航是区分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的利器,提高肿瘤全切率。
②PET和(或)MRS、化学位移成像(chechemicalshiftimaging、CSI)的代谢成像导航是一种可靠的方法,用于术中识别间变性病变,以获得较准确的病理标本。结合神经导航系统,WIDHALM等应用胆碱/肌酸或胆碱/天冬氨酸的CSI技术在识别恶性肿瘤边界、选择较佳辅助治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扩散成像导航有助于识别与胶质瘤相邻的功能性白质束,较大限度地减少术后神经功能损伤。NIMSKY等报道将DTI导入神经导航系统,使纤维束在术中可视化,准确定位白质束的位置。白质束的准确定位有助于防止肿瘤过度切除引起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④神经导航结合3D脑表面可视化技术,可以识别术前规划和术后胶质瘤的解剖结构和血管分布。MERT等。在54例胶质瘤中应用3D脑表面导航,证明3D脑表面导航快速可靠,对术中精确定位和病例个体化处理有很大帮助。在过去的10年里,前沿的神经导航系统已经开发出来,可以将各种模态数据整合到单个图像中,但目前胶质瘤手术的较佳成像方式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YAO等术前血氧水平依赖于fmri(BOLD-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e、DTI)的影像融合技术,以及中低场强MRI的混合非刚性注册方式;在显示肿瘤所涉及的重要功能区和整个传导通道的同时,利用术中低场强MRI实时显示脑漂移和肿瘤切除引起的组织变形,在不损害重要结构的情况下,实现较大范围的肿瘤切除,并能准确动态地获得手术切除的范围。多模态MRI(MRS和术中MRI)引导胶质瘤穿刺活检技术,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与传统MRI引导的穿刺活检相比,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FENG将CT头部结构与重建3D脑皮层融为一体,形成头部模型,然后与256通道阵列脑电图等位图谱相结合,建立256通道阵列脑电图源图像,使病变结构和异常脑电位可视化,可作为低级胶质瘤或与良性病变相关的颞叶癫痫手术的合适工具。胡先超等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相邻锥体束和视放射等功能纤维束脑肿瘤的全切除率,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致残率,疗效。近年来,该研究小组还应用了神经导航技术和多模态融合技术。据报道,在27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采用神经导航或MRI-超声-CT融合导航进行手术切除,2例MRI导向下立体定向活检,取得理想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