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性癫痫的胶质瘤临床特征
胶质瘤临床特征1、癫痫特征
癫痫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可分为局灶性发作和综合性发作。神经元异常放电是癫痫的电生理基础,局灶性癫痫可以在程度上反映胶质瘤的位置信息,评估癫痫的预后。嗅觉发作多表现为闻到不同气味,提示病灶在颅前窝底嗅束周围;视觉发作表现为幻觉,如闪光感,提示病灶靠近枕叶距状沟皮层;听觉发作表现为幻听,如耳聋,提示癫痫病灶位于顶叶、枕叶和颞叶交叉口的颞上回位置。单纯感觉或运动性癫痫发作表明病灶在中心区周围;伴有语言障碍的癫痫发作的癫痫病灶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下后部。
并发性癫痫的胶质瘤临床特征
复杂部位的发作与右颞岛区较为密切;大发作关系较密切的脑区位于左运动前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诊断癫痫较基本的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可以监测几分钟或几个小时的发作事件,有助于癫痫的分类,确定癫痫的起源。
EEG对发现癫痫放电部位有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定位癫痫病灶,指导病灶切除,评估癫痫复发风险,指导抗癫痫药物的调整。低级胶质瘤EEG多表现为局灶性棘波和尖波,少数为持续局限性慢波,部分异常放电可传播至全脑。术后皮质脑电图癫痫放电增多,说明早期癫痫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对长期癫痫预后没有评估作用。
胶质瘤临床特征2、肿瘤特征
并发性癫痫的胶质瘤大多位于幕上。额叶胶质瘤伴癫痫的概率较高,可能是额叶在每个脑叶中体大;额叶与基底节、脑干、下丘脑密切相关,神经元放电可传导至上述部位,引起癫痫发作;额叶与语言、精神活动、随机运动等功能密切相关。兴奋控制相对不稳定,刺激后兴奋容易扩散。
颞叶也是癫痫发作的高发区。病灶本身并不是癫痫的原因,癫痫的发生与病灶周围皮层的影响密切相关。瘤种也与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发病率可达全切,神经节胶质瘤80%~90%,低级胶质瘤75%,脑膜瘤发病率可达50%,转移性脑肿瘤发病率可达25%,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率可达10%左右。高级胶质瘤并发性癫痫率明显降低,胶质母细胞瘤伴发性癫痫率仅为30%。
致癫痫率的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级别胶质瘤癫痫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低级胶质瘤可能无出血、坏死、感染甚至占位效应,谷氨酸的积累可能与癫痫有关。低级星形细胞瘤的主要症状是癫痫。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控制早期癫痫的发生和发展,浸润性生长会影响白质和灰质之间的纤维联系,导致癫痫发作。与低级胶质瘤相比,高级胶质瘤具有更强的侵袭和生长能力,可引起瘤周组织缺血和坏死,在程度上损害传播放电的神经纤维,使神经元过渡放电的传播无法完成。
胶质瘤临床特征3、影像学特征
MRI比CT诊断胶质瘤相关性癫痫更敏感,可以辅助定位和确定脑结构异常,有助于癫痫的分类,对灰质异位、颅内肿瘤等病因诊断有提示作用。癫痫病灶是指能间接或直接癫痫发作或致癫痫放电的异常脑组织形态或形态,是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CT或MRI可以显示典型病灶。海马硬化和大脑皮质异常发育是与癫痫密切相关的结构异常。以癫痫为主要症状者,MRI显示屏占位,额颞顶部有圆形或类圆形异常迹象,应优先考虑肿瘤性病变,是低级胶质瘤。
胶质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强化程度越明显,恶性程度越高;反之,更有可能是良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可以在白质中生长,可以伴有皮质;颞叶低级胶质瘤经常生长在岛叶中。MRI可见的病灶大多位于灰白质或白质的交界处,边界相对清晰,弥漫性渗透较少,部分肿瘤可见钙化或囊变,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一些与颞叶癫痫相关的星形细胞瘤大多局限于边缘系统,具体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