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质瘤切除术的概述
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由于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手术面临诸多挑战。
二、胶质瘤切除术的操作流程
(一)术前准备
影像学评估
术前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详细评估。T1加权像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解剖结构,T2加权像能清晰地反映肿瘤的范围及其周围脑组织的水肿情况。增强MRI可以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重要血管结构的关系,确定肿瘤的强化区域,这对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对于一些特殊的胶质瘤,如靠近功能区的肿瘤,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定位大脑的功能区,如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从而在手术中尽量避免损伤这些重要区域。弥散张量成像(DTI)则可以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帮助手术者识别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以便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神经传导通路。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全面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基本生理指标。因为颅内手术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例如,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影响患者在手术中的耐受能力,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
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包括意识水平、肢体运动能力、语言功能等,这有助于术后对比观察手术效果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制定手术方案
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例如,对于位于额叶的胶质瘤,可能采用额部开颅的入路;位于颞叶的胶质瘤,可选择颞部开颅入路等。
确定手术的目标,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尽可能地进行根治性切除;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在尽可能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二)手术过程
麻醉与体位
患者通常采用全身麻醉,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无疼痛、肌肉松弛并保持稳定的生理状态。
根据肿瘤的位置确定患者的体位。例如,额叶肿瘤患者可能采用仰卧位,头略抬高;颞叶肿瘤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并稍侧屈等。体位的选择要有利于手术操作,同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压迫和损伤。
开颅
根据预先确定的手术入路,在头皮上做适当的切口。切口的设计要考虑到头皮的血液供应、美观以及后续可能的二次手术等因素。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等结构后,使用颅骨钻在颅骨上钻孔,然后用铣刀形成骨瓣。在翻开骨瓣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硬脑膜,避免硬脑膜的撕裂。
硬脑膜切开与暴露肿瘤
仔细切开硬脑膜,这是进入颅内的重要步骤。硬脑膜的切开方式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和手术暴露的需要进行选择,切开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硬脑膜下的血管和脑组织。
采用脑压板等器械轻柔地牵开脑组织,逐步暴露肿瘤。在牵开脑组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脑组织的损伤,特别是要保护脑表面的血管。
肿瘤切除
对于边界相对较清的低级别胶质瘤,可以尝试沿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锐性或钝性分离切除。在切除过程中,可以使用双极电凝器对肿瘤的供血血管进行电凝切断,减少出血。
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由于其浸润性生长的特性,难以确定明确的边界。手术中往往先进行瘤内减压,即使用超声吸引器(CUSA)、激光刀或双极电凝等器械在肿瘤内部进行切除,降低肿瘤的体积,然后再沿肿瘤周边切除。在切除肿瘤时,要尽量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神经结构和血管。例如,在切除靠近脑干的胶质瘤时,哪怕是轻微的损伤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手术操作必须极其精细。
止血与冲洗
肿瘤切除后,仔细止血是关键步骤。使用双极电凝对出血点进行止血,对于小的渗血点,可以通过压迫或使用止血材料(如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进行止血。
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区域进行冲洗,清除残留的血液和肿瘤组织碎片,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关颅
在确认无出血、手术器械和棉片等无残留后,进行关颅操作。先缝合硬脑膜,若硬脑膜有缺损,可使用人工硬脑膜进行修补。然后将骨瓣复位,用钛钉固定,最后逐层缝合头皮。
(三)胶质瘤切除术手术时间
影响因素
胶质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肿瘤的大小是一个重要因素,较大的肿瘤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暴露、切除和止血。例如,直径超过5厘米的大型胶质瘤可能需要5 - 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型胶质瘤可能在3 - 5小时内完成手术。
肿瘤的位置也会影响手术时间。如果肿瘤位于功能区或者深部结构(如脑干附近),手术操作需要更加谨慎细致,为了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手术速度会减慢,手术时间可能会延长。此外,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手术者的经验和操作熟练程度等也会对手术时间产生影响。
三、胶质瘤切除术的并发症
(一)神经功能损伤
运动功能障碍
如果手术区域靠近大脑运动中枢或运动传导通路,手术中可能会损伤这些结构,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例如,切除额叶中央前回附近的胶质瘤时,可能会损伤支配肢体运动的皮质脊髓束,造成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受损。
语言功能障碍
当肿瘤位于语言功能区(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或其附近时,手术可能影响语言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失语症,表现为表达性失语(能理解但不能表达)或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不能理解)等不同类型的语言障碍。
视觉功能障碍
位于枕叶或视路附近的胶质瘤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视觉障碍,如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这是因为手术可能损伤了视辐射或视神经等视觉传导结构。
(二)血管损伤相关并发症
颅内出血
手术中如果血管处理不当,如肿瘤供血血管电凝不完全或意外损伤较大的脑血管,术后可能会发生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颅内压迅速升高,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要紧急处理。
脑缺血
损伤了供应脑组织的血管或者血管痉挛,可能导致脑缺血。脑缺血会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功能障碍,如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
(三)脑脊液相关并发症
脑脊液漏
如果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或者存在颅骨缺损等情况,脑脊液可能通过切口或鼻腔(如经蝶窦入路手术时)漏出。脑脊液漏可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需要及时处理。
脑积水
手术可能影响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的生成、循环或吸收失衡,从而引起脑积水。患者可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四)感染
颅内感染
尽管在手术中采取了严格的无菌操作,但仍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源可能来自皮肤、鼻腔或手术器械等。颅内感染可导致患者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切口感染
头皮切口感染也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等,需要加强切口护理,必要时进行清创和抗感染治疗。
(五)癫痫发作
原因
胶质瘤手术破坏了脑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电生理平衡,术后可能会诱发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
影响
癫痫发作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患者受伤,如摔倒、咬伤舌头等。对于癫痫发作频繁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
胶质瘤切除术是一项复杂且风险较高的手术,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完善的术后管理,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