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岛叶胶质瘤的手术方法被重新审视。患者被置于半侧位,头部与地板平行。对于病变位于门罗孔后2区或3区的患者,可将头部向上旋转15°,允许切除位于后岛叶上方的功能性皮质结构下方的肿瘤(图4)。然后,根据肿瘤是位于外侧裂上方还是下方,将头顶朝地板倾斜15°,还是朝天花板倾斜15°。
追溯到yasargil的早期出版物,较常见的岛叶手术入路是经外侧裂入路。但87%的病例需要牺牲横跨过外侧裂的优势引流静脉。通过岛盖作皮质造瘘后的经皮质入路,也称为“皮质窗口入路”,可暴露岛叶皮质及大脑中动脉M2段的穿支。
术者可以在保护桥静脉的情况下,进行岛叶肿瘤切除,适用于涉及4个区的较大岛叶胶质瘤。在岛叶胶质瘤切除术的入路选择及操作上,相比于传统岛叶肿瘤切除术,经侧裂入路的岛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更具顺利性,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但岛叶胶质瘤的切除手术仍属于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即便是现在的显微外科技术也无法确定术后无并发症出现、没有复发且效果良好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对手术中各个环节中进一步分析与反思,如何更好的分辨、保护血管神经等细致组织,如何较大限度的发挥手术的效果并保护好正常的脑组织,以及寻找更加顺利合适的治疗方法等。
手术辅助技术
在切除岛叶胶质瘤手术过程中我们可适当使用辅助技术和技巧,包括唤醒麻醉、神经导航、术中超声、诱发电位以及皮质电刺激等。
1.功能辅助:在切除优势半球岛叶胶质瘤时可采用唤醒开颅,在术中可评价脑部各功能区;
2.定位辅助:术中肿瘤定位技术已进展到无框架立体定向和术中超声,但是都不能代替细致的手术分离技术。
唤醒手术中,皮质及皮质下脑电图监测可以降低术后长期性神经功能缺损率(p=0.008)。除此之外,3D超声导航、高分辨术中磁共振等辅助技术也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WHOⅢ-Ⅳ级胶质瘤的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高于WHOⅡ级胶质瘤;短期神经功能缺损较常发生在1区胶质瘤以及涉及4个区域的较大岛叶胶质瘤。
虽然即刻(手术后3天内)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26%,但3个月后,已发表报告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2%–9%。7.8%–9%的患者出现新的运动神经功能缺损,3个月内缓解至1.6%。16.3%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语言障碍,3个月内缓解至0.8%。
手术效果评估:癫痫控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估脑岛胶质瘤患者时,功能结果、发病率和生活质量仍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岛叶皮层接受广泛的体感、边缘和认知传入输入,然而患者在该区域手术后能够体验到高质量的生活和较低的发病率。
癫痫控制是生活质量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考虑到大多数患者都有癫痫发作。除了提供生存益处,较大限度地提高脑岛胶质瘤的切除率,好转癫痫发作控制。此外,癫痫发作的复发往往预示着神经胶质瘤的复发和进展。与语言结果相关的生活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尽管钩束和IFOF延伸穿过岛叶,上纵束和弓状束在上后方向上延伸,清醒语言绘图允许外科医生识别该关键区域的语言位点。
脑岛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的语言任务包括图片命名、文本阅读、音节重复、听觉命名和句法生成。大多数优势半球低级别岛叶胶质瘤患者的基线语言任务表现出色,这表明语言可塑性可能发挥了作用。由于严重的情绪、自主神经和个性问题导致的残疾在脑岛胶质瘤患者中很少观察到,无论是在出现时还是在切除后。
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丘脑和边缘传入途径与岛叶的功能相关,或者是否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有助于这些观察结果。岛叶胶质瘤切除程度越大,控制术后癫痫发作的效果越好。术后癫痫再发作与肿瘤进展相关,再次切除肿瘤能进一步控制癫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