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逐渐增高,是二常见的神经退化类疾病,仅次于老年痴呆症。目前估计有帕金森病患者500万,中国占了将近一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或许将成为帕金森病人口的国际一大国。
在帕金森患者队伍中,老年人占据数量,但帕金森并不是老年人“专利”,有一种“帕金森”叫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环境、遗传、长期精神压力等因素,导致帕金森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有5%-10%的患者为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和老年患者症状明显,易于发现不同的是,年轻患者起病隐蔽,即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患者出现帕金森症状后就诊的平均延迟时间也达6.73个月。统计显示,帕金森患者的寿命并没有明显减少,但是漫长的病程却异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约八成帕金森病患者认为患病对其工作和社会交往妨碍较大;约七成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之后感到心情抑郁,孤单寂寞;已知六成帕金森病患者会发生抑郁。对于正当青壮年风华正茂的年轻患者来说,帕金森带来的生活改变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这也给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研究方向。
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心理疏导、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几方面。其中,手术无疑是更大效率治疗年轻患者的方法。和老年患者,更注重生活舒适、心理舒缓等方面的治疗不同,年轻人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更完全的治疗才可能换取更好的预后。
早在1990年代初,Jean Siegfried在苏黎世创立了深部的脑电较刺激DBS(脑深部电较刺激术)手术疗法,作为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替代疗法。该疗法发展至90年代末,经Joachim K.Krauss教授和Coubes教授的不断好转,提出性的运用在治疗肌张力障碍上。较初,DBS手术疗法遭到了医学界的质疑,但在多次的研究实践中,DBS在治疗肌张力障碍上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业界认可,成为肌张力障碍患者选择的靶点之一。Joachim K.Krauss教授也因此创新获得了2002年德国肌张力障碍奥本海姆奖。
脑深部电较刺激术(DBS)的临床使用是临床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进展之一。作为一种外科手术工具,DBS可以直接测量病理性脑活动,并可以提供可调节的刺激,以治疗与电路功能异常相关的神经和精神疾病。DBS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涉及将电较植入大脑内的特定位置,并从植入的电池电源中提供恒定或间断的电流。有超过160,000名因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非神经系统疾病而接受过DBS的患者,并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增加。
作为一种科学工具,DBS可用于研究脑功能障碍的生理基础,从而能够识别和纠正病理性神经元信号,并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并提高顺利性和临床效果。此外,作为高度集中的具有典型毫米级解剖学靶点的干预措施,DBS证明了局部功能障碍和干预措施可对全脑网络产生深远影响。DBS作为大脑电路的探针和调节剂的这种双重性导致人们研究了DBS在各种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包括影响运动,边缘,记忆和认知功能的疾病。
Joachim K.Krauss教授是国际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除了帕金森病、癫痫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外,他的临床研究成果还集中在复杂的脊柱神经外科手术、颅底手术和脊柱治疗新方法的提出上。
Joachim K.Krauss教授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做过副教授,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贝勒医学院担任过兼职副教授。随后通过自身优异的表现,2001年在国际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协会担任主席一职,并于2005年被国际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任命为主席。教授目前在汉诺威医学院担任主席,并在神经外科学系任教。
作为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国际神经外科顾问团的神经外科教授,Joachim K.Krauss教授多次和国内专家们探讨例如帕金森及癫痫等令患者困扰的疾病,为各国年轻帕金森患者优化过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