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是儿童较常见的下丘脑-垂体病变之一。颅咽管瘤可能起源于胎儿腺垂体发育过程中Rathke氏囊的胚胎残余,颅咽管瘤可以由囊腔组成,囊腔内衬有分泌性鳞状上皮和/或含有角蛋白产物和钙的固体成分。在儿童时期,颅咽管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尽管具有良性的组织学分类,但对于儿童颅咽管瘤较有利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因为与发育中的大脑中几个关键结构的损伤性亲密关系可能对神经、视觉、内分泌和代谢功能构成风险。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可治愈的,但通常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而完全切除后的复发也有报道。适形放疗是标准的辅助治疗,但对于其在神经认知、血管和内分泌后遗症方面的应用仍存在关注,而全身化疗的疗效令人失望。这些病变的分子分析表明新型靶向生物制剂在未来的作用,然而这种个性化治疗仍然难以捉摸。然而,较近对儿童囊性颅咽管瘤的治疗已转向病灶内治疗,即通过留置导管进行治疗,目的是推迟或减少传统治疗的副作用,使患者的临床后果较小。其中一种通过这种途径越来越受欢迎的药物是干扰素,前提是颅咽管瘤囊肿壁与鳞状细胞皮肤癌同源,干扰素是公认的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疗法。23个机构报告显示囊内干扰素治疗颅咽管瘤很有希望,提示可以接受的副作用和诱导肿瘤反应的合适性。然而,由于所分析的队列数量有限,且观察到的任何反应持续时间未发表,关于该疗法疗效的结论仍需谨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SIOPE(国际儿童肿瘤学会欧洲分会)和ISPN(国际儿童神经外科学会)的参与机构中开展了一项国际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对囊内干扰素在儿童颅咽管瘤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评估了囊内干扰素在延迟或预防疾病进展和后续明确手术或放疗需要方面的疗效,以及治疗后的毒性和临床结果。
这项对儿童颅咽管瘤囊内干扰素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一次显示,与其他已建立的治疗方法相比,干扰素在儿童囊性病变中具有PFS优势。研究还表明,intracystic干扰素治疗可能会有可能推迟较终根治手术或颅内放射治疗等治疗几年开发大脑的一个关键好处,它有一个完善的脆弱性的急性和长期的有害影响这样的常规治疗方法。较后,通过分析迄今为止发表的随访期较长的队列研究,我们证明了囊内干扰素似乎可以稳定或偶尔逆转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恶化,与其他囊内治疗方法相比,其毒性是有利的
干扰素属于干扰素细胞信号蛋白家族,是由包括细菌、病毒和肿瘤在内的病原体诱导产生的。尽管干扰素在肿瘤细胞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人们认为干扰素可能通过免疫细胞激活、细胞因子诱导和肿瘤血管形成的控制,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生。另外,干扰素可能通过调节信号机制,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等途径,直接促进细胞分化和控制增殖。基于这些假设,干扰素治疗已被用于一系列血液学和实体癌。在儿童囊性颅咽管瘤的研究中,这种细胞机制已被报道,有证据表明,在注射干扰素后,囊液中fas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免疫调节的α-定义素浓度降低。尽管通过植入的囊性咽管瘤的囊性咽管瘤反复吸入被认为是目前较简单和较顺利的选择,本研究表明肿瘤内灌注干扰素在延迟再积累和进展方面优于常规的囊性咽管瘤。这种病灶内治疗方法还可能使患者受益,因为它可以长期控制疾病,减少住院就诊人数,同时提高对治疗临床医生的资源利用。
本分析的结果也建立在先前关于囊内干扰素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潜在疗效和顺利性的报道之上。其中较大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是在2000年至2009年期间,在3个国际中心接受治疗的60名儿童中,39名患者(65%)接受了囊内干扰素作为主要治疗,而其余的儿童已经接受了不成功的手术或囊内博莱霉素治疗。大多数患者(78%)经治疗后囊肿缩小超过50%。虽然疾病进展的数据有限,但13名儿童(22%)在平均随访3.7年的时间内进展,并接受了随后的手术干预。与我们的研究相似,观察到的较常见的副作用是轻微和短暂的,包括头痛、眼睑水肿、疲劳和关节痛。这些后遗症都不需要停止治疗,也没有死亡报告。1例囊肿缩小后视力下降,8例儿童出现新的内分泌疾病。
参考文献:Doi:10.1093 / neuonc / nox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