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胶质瘤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显示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中,较为一致的是其组织学类型、病理级别、诊断时年龄、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Kam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肿瘤大小、切除程度及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是否突变、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是否甲基化、1p/19q是否共缺失和术后是否给予辅助治疗等;而胶质瘤细胞残留是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原因。
目前研究发现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均有胶质瘤细胞浸润,表明手术是无法达到严格意义的肿瘤全切除,术后仍会有胶质瘤细胞残留,提示复发是必然的。胶质瘤病理级别与复发的相关性已得到共识,胶质瘤的病理级别越高核异型性越大、核分裂越明显、坏死和周围血管浸润越严重,恶性程度也越高、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越短,提示预后越差。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胶质瘤WHOⅠ-Ⅳ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25%、55.09%、22.00%和11.56%。
虽有研究表明MGMT表达下调与胶质瘤患者生存率之间存在相关性;而Franceschi等的研究显示,诊断时胶质瘤MGMT甲基化状态与进展后生存率之间无相关性,但在单变量分析中其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PFS相关。较近的研究表明,胶质瘤1p/19q共缺失是少见的,而1p/19q共缺失提示肿瘤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敏感,预后较好。Hartmann等报道IDH突变患者的OS比IDH野生型肿瘤患者长;而Amelot等报道两组IDH1/2突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