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较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恶性脑肿瘤的81%,其中胶质母细胞瘤(WHOIV级)是预后较差的类型。近年来,与胶质瘤分子诊断的进展相比,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仍以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为主,由于耐药性等原因预后不佳。术后生活质量、生存期等与手术切除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全切肿瘤对胶质瘤患者至关重要。现有的术中辅助影像系统包括术中磁共振(IOMR)、术中CT、术中超声等。,可以实现肿瘤手术的实时准确定位,在胶质瘤手术中发挥较大作用。但由于操作复杂、成本高、时间长等原因,磁共振在我国的应用受到限制。
早在1980年,超声技术就被认为是帮助颅脑手术的潜在工具,但当时超声图像质量较差,阻碍了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超声技术因其易用性、实时性、便携性和低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研究发现,术中超声波的特异性较高,但与术中磁共振成像相比,对残留微小肿瘤的检测敏感性较低。因此,许多新技术,如新探头和造影剂,已经应用于术中超声波,这对提高胶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术中超声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本文将总结术中超声新技术的应用、术中超声的优势和局限性。
胶质瘤的超声特征。
胶质瘤常表现为不均匀的强回声,由于其浸润生长的特征边界不清楚,周围可见低回声带,由肿瘤周围水肿引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对超声图像也很重要。低级胶质瘤(WHOI-II)常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瘤周形态规则,与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水肿。高级胶质瘤(WHOIII-III)常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为液性坏死区,瘤周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水肿区明显。低级胶质瘤周水肿带不明显,使术中超声在低级胶质瘤手术中的鉴别意义更大。超声波在手术中的应用可以实时反馈病变信息,更好地区分水肿和肿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