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是什么?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在保护语言功能的前提下较大限度地切除病变,术前应明确大脑皮层语言区解剖功能的关系。但由于语言功能区的个体差异,病变会导致功能区的移位或重塑。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解剖标志来准确定位大脑语言功能区。随着经颅磁刺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实现术前语言功能区的准确定位。本文总结了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语言功能区的定位研究和临床应用。
经颅磁刺激原理及其与神经导航系统。
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颅外渐变磁场使皮层产生感应电场,并在刺激区引起神经组织产生感应电流。磁刺激的强度、频率、线圈形状和方向等参数不同,会引起皮层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活动,产生兴奋或控制相关神经元效应,如高频(>5Hz)刺激模式引起皮层兴奋,而低频(1Hz)刺激模式引起控制。因此,经颅磁刺激较类似于直接皮质电刺激(directcorticalstimulation、DCS),较有可能成为替代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经颅磁刺激线圈定位目标皮层的准确性是关键。
早期线圈定位是通过解剖学标志大致确定刺激点定位,其缺点是解剖学标志定位中心沟与实际差异。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的出现,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导航经颅磁刺激(navigated经颅磁刺激、n经颅磁刺激),将受试者MRI信息输入系统注册,无框架参考框架固定在受试者头部,示踪器和经颅磁刺激线圈固定,实现直视实时引导经颅磁刺激,使精度达到毫米水平。
经颅磁刺激语言功能区定位。
起初,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中风后失语的康复治疗。直到1991年,PASCUAL-LEONE在癫痫患者中使用高频R经颅磁刺激,一次诱发言语停滞,开启了R经颅磁刺激研究大脑语言功能的新篇章。目前,N经颅磁刺激语言功能定位的过程是:在开始刺激任务之前,首先测量基线,即在不受经颅磁刺激干扰的情况下消除受试者命名错误的图片。此外,选择的刺激频率应诱导语言错误,受试者耐受性好,刺激频率一般控制在5~10Hz。
在定位过程中,受试者执行相关语言任务,并在图片出现后对受试者进行经颅磁刺激刺激。实时记录刺激过程和离线分析语言错误类型。根据以往的脑磁图研究结果,图片出现与相应的经颅磁刺激开始刺激之间的间隔为300ms。然而,即时经颅磁刺激刺激可以更好地识别语言位点,提高术前N经颅磁刺激定位的准确性。即时经颅磁刺激刺激的应用已成功完成中文语言功能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