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指由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和缺氧引起的有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老年人发病率高。脑胶质细胞瘤作为较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由于其首发症状相似,颅脑CT的影像学表现多为低密度变化,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脑梗死误诊为脑胶质细胞瘤的报告逐渐增多。本文报告了一例脑胶质细胞瘤脑梗死。
病例数据
患者女75岁,头痛1个月加重右下肢无力入院。一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头痛,3d前症状加重,右下肢无力,活动受限,角落向左倾斜,眼睛视力下降,无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尿失禁等。头部MR提示右额颞叶占位(图1)。
为了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入院。以前有原发性高血压8a,2型糖尿病3a,平时定期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定期服用吡达帕胺片(寿比山)控制血压、血压和血糖。入院后体检:T37.0℃、R19/min、P82/min、BP136/86mmHg(1mmHg=0.133kPa),心肺腹部检查无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反应迟钝,意识清晰,检查合作。左眼视力0.2,右眼视力0.25。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cm,存在光反射。双侧额纹对称,嘴角向左倾斜,舌头向左伸展。双侧软腭有力抬高,软腭居中,咽反射存在。双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浅感正常。双侧babinski阴性,共济检查不合作。脑膜刺激阴性。
入院后对头部MRI进行复查,表明右额颞叶占位。排除手术禁忌症后,气管全麻下行右额颞叶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右额顶出现马蹄形切口,头皮划线。术区常规消毒,铺毛巾。切开头皮,头皮夹止血,骨膜下剥离皮肌瓣,翻向额底,头皮拉钩拉开。颅骨钻孔,铣开骨瓣,取出骨瓣,冲洗骨窗,骨蜡止血,骨窗周边悬挂硬膜,弧形切开硬膜,向周围翻转,用棉片保护。右额叶皮层黄染,部分见暗红色血凝块,肿瘤血供差,部分坏死,坏死部分与血凝块混合,肿瘤组织分块切除后,肿瘤腔电灼出血点完全止血,直至冲洗水清澈,硬脑膜间歇缝合,人工硬脑膜修复,骨瓣回收,用钛片和钛钉固定,引流管放在皮下,另戳孔引出,间歇缝合颞肌,帽状腱膜和皮肤。接引流袋,伤口消毒,敷料包扎。术后4d患者右下肢肌力恢复至+,口角正常无偏差。
讨论
脑梗死和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治疗和治疗方法不同,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重要,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肿瘤样脑梗死又称慢性脑梗死,以进行性局灶性病变为特征。原因是血管性、细胞性或间质性脑水肿可发生在梗死后,使临床过程看起来像颅内肿瘤。
胶质瘤是神经上皮的源的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但高级胶质瘤恶性程度高,细胞和组织分化差,异型明显,肿瘤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新生血管异常丰富,血管生产是肿瘤分级的重要参考。脑梗死可误诊为脑肿瘤,包括胶质瘤、胆脂瘤、转移瘤、淋巴瘤,甚至脑膜瘤,有时误诊为脑梗死。病史上非典型的脑梗死和胶质细胞瘤在临床诊断上困难,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有助于识别和诊断的特征。
(1)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脑供血障碍。脑组织缺血4~6小时后,神经元发生细胞变性,然后完全坏死,短期内出现脑肿胀。因此,脑梗死往往起病迅速,发展迅速。继续观察往往逐渐稳定,病变逐渐缩小,而胶质细胞瘤一般病史较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肿瘤卒中的特点是进展缓慢。
(2)影像学特征:脑梗死病变增强的发生率可达85%以上。一般认为,与梗死后血脑屏障的损害、毛细血管的增生、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过度灌注有关,可表现为脑回状强化、点片状强化、团块状强化和环状强化,这种变化不出现在脑肿瘤中,因此可作为脑梗死的特征表现。脑胶质细胞瘤一般有其特定的发病部位,与血管分布无明确关系,肿瘤周围的脑结构经常受到程度的损害和挤压,脑梗死的发病部位往往位于责任血管分布区,有时与分水岭分布一致。同时,当脑梗死发生时,梗死区的脑形态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