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是较常见、较具侵袭性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仍保持在12~15个月。标准治疗包括较大限度的手术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和化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两个挑战阻碍了胶质母细胞瘤新疗法的发展。首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患者的肿瘤和同一肿瘤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和表观遗传,以及转录组的异质性。
较新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转录和分析许多肿瘤实体。然而,目前对浸润性肿瘤与正常脑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解有限。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与正常脑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是否与增殖或入侵能力的差异有关,较终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因此仍不清楚。推广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二个挑战是缺乏研究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特征的理想模型,特别是对周围脑组织的入侵。
传统的体外培养模型,无论是单层培养还是肿瘤球培养,都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建造植株,使用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或血清,以克隆扩增的方式连续传代肿瘤细胞,不利于维持各种细胞亚型和亲本肿瘤的关键驱动基因表达。
将分离的原始肿瘤细胞直接注入小鼠体内的患者源性异种移植被认为能更好地保留胶质母细胞瘤的这些重要特征。但这些PDX模型的特点是通量低、移植成功率低、肿瘤模型建设成功需要2~11个月的长潜伏期。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相对准确地模拟了人脑肿瘤的病理生理特征,但其应用受到人类和啮齿动物大脑遗传、形态和生理差异的限制,建立gemms也相对昂贵和耗时。因此,我们需要更准确的模型,既能再现肿瘤表型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又能支持我们详细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特别是考虑到需要更准确地评估新疗法的治疗潜力。
近年来出现的类器官模型弥补了上述缺点。类器官是指具有干细胞潜能的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后形成的细胞团,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的能力,表现出与来源组织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与传统的细胞系模型不同,类器官不仅可以长期传代培养,而且具有稳定的表型和遗传学特性。目前,包括大脑器官在内的各种类型器官都在体外成功培养和形成。此外,类器官已应用于各种癌症模型,包括胰腺癌、腺癌、肝癌、乳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和胃肠道癌,并已应用于药物敏感性检测、肿瘤发展和耐药机制。因此,类器官的成功建立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类器官及其在胶质母细胞瘤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