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主要恶性肿瘤,占美国诊断的全部恶性CNS肿瘤的80%。2017年,NCI估计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占23,800例,每年有16,700例死亡归因于这些疾病。全国际的发病率相对相似,男性的诊断率略高。据报道,神经胶质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出生前的x光检查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放射治疗,但这两种情况都很少见,并且一直存在争议。疾病发生率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儿科形式也通常被诊断出来。然而,儿童胶质瘤的起源和表现不同于成人,因为儿童肿瘤通常起源于脑干,而成人胶质瘤通常发生在大脑的额叶区域。
胶质瘤来源于室管膜细胞(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瘤)或星形细胞(星形细胞瘤)来源的癌性胶质细胞,有时存在多种细胞类型的基因标记(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通常更常见,不同亚型的胶质瘤在特定年龄组更常见。按照旧的肿瘤分类方案,国际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根据组织组织学和肿瘤侵入周围组织的情况,对胶质瘤进行ⅰ-ⅳ级分级。ⅲ级和全部ⅳ级胶质瘤的侵袭性形式被归类为高级别胶质瘤(HGG)。三级肿瘤被称为“间变性”,四级胶质瘤被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高度侵袭性的,血管分布良好,几乎总是致命的。
较近,根据肿瘤携带的突变和分子特征,根据TCGA标准将胶质瘤分为前神经型、神经型、经典型和间叶型。典型的胶质细胞瘤通常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7号染色体扩增,并具有较能指示星形胶质细胞起源的遗传特征。前神经肿瘤通常具有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 (PDGFRA)突变,并表达指示少突胶质细胞来源的基因。神经胶质瘤表达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类型的基因。较后,间充质肿瘤常伴有神经纤维蛋白1 (NF1)突变,其特征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基因特征。当对出现新发慢性头痛、新发癫痫发作、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颅内压升高迹象的患者进行神经成像时,较常发现胶质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胶质瘤免疫治疗的进展,并提供了一系列正在进行的基于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
目前的标准疗法包括切除,如果可能的话,随后伴随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TMZ),但在对抗疾病进展方面远非较佳。这种治疗和给药方案于2005年实施,尽管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有待修订。采用替莫唑胺金标准疗法和分次放疗进行GBM诊断和治疗后的平均存活时间令人沮丧,在12至15个月之间。
切除以获得阴性肿瘤边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肿瘤是高度浸润性的,并且经常侵犯重要的大脑区域。患者在疾病及其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神经症状、脑积水和化疗的副作用。因此,需要确定更合适和更具体的治疗目标。除了细胞毒性和抗血管生成疗法外,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因为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癌症进展和患者存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HGG的治疗干预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处于僵局,但免疫疗法的出现为未来带来了较大的希望。明智地使用适当的疗法和组合方法来利用肿瘤中多种可利用的弱点,将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全部可能的组合治疗的排列,以及患者特异性新抗原的鉴定,使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研究成为可能。在设计这些人被分配的治疗计划时,个体基础上的肿瘤和患者免疫概况应该是关键因素。较后,成本,虽然这里没有讨论,但将是简化这些疗法以更好地接触较需要它们的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治疗可能会有所好转,但价格昂贵,远远超过了过去不太个性化的化疗药物的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