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脑瘤 > 神外资讯 > 神外前沿 >

胶质瘤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s特性

栏目:神外前沿|发布时间:2021-11-09 11:45:15 |阅读: |

  胶质瘤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s特性,目前为止,专家学者在多种组织中均发现MSCs的存在,并且认为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MSCs是成人体内的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因其特性,目前应用于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MSCs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SCs可呈漩涡状贴壁生长;可阳性表达CD105、CD90、CD73,而不表达CD14、CD34、CD45;在体外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

胶质瘤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s特性

  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具有高度异质性,其表面标记物组成、形状和增殖分化能力存在差异,具有不同标记物的MSCs亚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肿瘤相关的MSCs(tumor-associa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TA-MSCs)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直接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而另一类则存在于机体内的多种正常组织中,肿瘤细胞通过旁分泌等途径招募MSCs进入肿瘤微环境,参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迁移。

  MSCs的“归巢”特性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内源性和外源性MSCs的“归巢”作用机制可能有2种:非系统性和系统性。非系统性“归巢”指损伤区域组织细胞及免疫细胞可释放炎症诱导因子,形成梯度诱导作用,促进周围基质的内源性或外源性MSCs逐步向损伤区域迁移;系统性“归巢”指组织内源性或通过血液注射的外源性MSCs,必须先退出血液循环,通过一系列过程,如捕获、活化、黏附、渗出、迁移,最终到达损伤区域。然而,关于MSCs向脑组织定向迁移的具体机制,如跨越血脑屏障等尚未有研究阐明。

  经动静脉注射的MSCs存在“首过效应”,即由于大小和体积因素,大部分MSCs被困于肺部的毛细血管床,导致细胞定向迁移受限,利用率不高。但内源性骨髓MSCs体积较体外扩增获得的MSCs体积小,可能是其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影像学方法被用于研究MSCs的脑组织定向迁移过程,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是生物荧光光学成像(BLI)、磁共振成像(MRI)和核成像技术。体内动物实验表明,经颈静脉注射的荧光标记骨髓MSCs可定向迁移至颅内胶质瘤模型中,颅内对侧大脑半球注射结果同样证实其定向迁移能力。

  应用于基因工程的MSCs主要来源于人体正常的骨髓、脐带及脂肪组织,也可从子宫内膜、滑膜、肌肉、胎盘等组织中分离。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标记物、体外增殖特性及临床转化潜能等。提高体外培养成功率、扩增效率,维持细胞归巢分子及基因稳定性是治疗应用的基础。

提示: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用户投稿,仅供参考,不做为诊断依据,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最终以医生诊断为准,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国内脑瘤患者治疗新选择,足不出户听取世界神经外科大咖前沿诊疗意见不是梦。关注“INC国际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查看脑瘤治疗前沿资讯,健康咨询热线400-029-0925,点击立即预约在线咨询直接预约INC国际教授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