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INC > 神外百科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小而圆的蓝色细胞肿瘤,起源于小脑,以前被称为小脑PNET。历史上,髓母细胞瘤被认为是一种形态学实体;最近的研究表明,肿瘤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存在一种组织学分类,将髓母细胞瘤分为四种组织学亚型,分别为组织增生型、广泛结节性髓母细胞瘤、典型型和大细胞/间变型。

髓母细胞瘤概述

  髓母细胞瘤较初被归类为神经胶质瘤,现在被称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这种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7-8%,占儿童脑肿瘤的30%。髓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较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占所有儿童脑癌的近20%,占所有后颅窝儿童肿瘤的约40%。这组肿瘤被认为是儿科人群中较常见的脑恶性肿瘤。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胚胎肿瘤。多年来,胚胎肿瘤被描述为包括髓母细胞瘤、髓上皮瘤、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和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以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在内的组织学实体的集合。

髓母细胞瘤症状

  1.   1.颅高压表现:约 80%髓母细胞瘤发生于第四脑室区域, 肿瘤生长可引起第四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受压,导致梗阻性脑 积水形成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 甚至意识改变等。
  2.   2.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异常,走路不稳。
  3.   3.其他:颅神经受压可引起复视,小脑或者脑干受压可 引起眩晕,肿瘤压迫延髓可表现为吞咽发呛和锥体束征,脊 髓转移病灶可引起截瘫。

髓母细胞瘤病理分型

  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测和分子分型检测。

1.组织学分型

  1.   (1)经典型(classic):较常见,预后居中,具有细 胞密度高和增值指数高的特点。细胞呈小圆形或椭圆形,核深染,胞质少。低倍镜下表现为神经母细胞性菊形团。
  2.   (2)促纤维增生/结节型(desmoplastic/nodular, DN): 预后较好,以镜下缺少网状蛋白的区域表现为缺乏染色的苍 白的孤岛,呈现结节状,并伴有肿瘤细胞广泛地异型增生。
  3.   (3)广泛结节型(extensive nodularity, MBEN):预 后较好,与促纤维增生结节型相比,具有更大的结节,称为 小叶,且结节内充满中性粒细胞样组织。
  4.   (4)大细胞型/间变型(anaplastic/large cell,LC/A): 预后差,镜下可见显著的细胞核多形性和不典型有丝分裂现 象,核型富含凋亡小体。

2.分子分型

  分子分型可以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较为主观,推荐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检测基因突变。CTNNB1 突变对应 WNT 型,PTCH/SMO/SUFU 对 应 SHH 型,染色体 i17p 和 MYC 扩增对应 Group3 型,i17p 或 者 17q+,X-和 CDK6 和 MCYN 扩增对应 Group4 型。

  (1)WNT 型(wingless):较少见分子类型,仅占散发 髓母细胞瘤的 10%,无性别差异。主要见于儿童和成人,婴 幼儿少见。由于 WNT 通路异常激活,导致β连环蛋白积累, 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病理类型多为经典型,偶尔为大细胞 /间变型。该分子分型在确诊时仅有不足 10%患者发生播散。 此型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在儿童和成人分别为95%和100%。 TP53 突变在该分子分型对预后影响不大。

  (2)SHH 型(sonic hedgehog):约占所有分子类型的 30%,无性别差异。根据是否有 TP53 突变,分为 TP53 突变 型和 TP53 野生型。由于体细胞或者胚系 SHH 通路、SUFU、 PTCH1 突变导致。在年龄分布中呈现两极分化特点。该分子 类型更常见于<3 岁或者>16 岁患儿。病理类型主要为促结 缔组织增生型。较 WNT 型容易发生播散。预后在 WNT 型和 Group3 型之间,与患者的年龄和组织学分型相关。该分子分 型中 TP53 突变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3)Group3:约占 30%,其导致肿瘤发生的分子通路尚 不清楚,以 MYC 扩增和过表达为特点。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儿 童,男女比例约为 2:1。病理类型多为经典型和大细胞/间变型。40%~45%的患者在诊断时发生肿瘤播散,在所有分子分 5 型中预后较差,婴幼儿和儿童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 39%和 50%。

  (4)Group4:约占所有分型的 35%,是较常见的分子分 型,男女比例约为 2:1。35%~40%的患者在诊断时发生肿瘤 播散,预后介于 Wnt 型和 Group3 之间。在该分子分型中, MYCN 突变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髓母细胞瘤病因

  髓母细胞瘤的病因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有几项临床试验试图确定病毒的病因;然而,没有一种病因被广泛接受,研究人员也没有明确地找出髓母细胞瘤的原因发展。几个已知的在普通人群中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与髓母细胞瘤有关,包括戈林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Li-Fraumeni综合征。

髓母细胞瘤检查诊断

  通过CT,髓母细胞瘤通常被视为中线高密度小脑Vermian肿块。在大约85%至90%的病例中发现室性肥大。这些肿瘤的较佳成像方式是MRI,在T1加权成像中显示异质性低眼压肿块,在T2加权序列中显示高强度肿块,增强了输注后异质性。脊柱的MRI可显示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散布。转移发生在多达40%的患者中,非常常见于腰s部和胸部区域。由于在诊断时有很高的扩散转移几率,因此在开始治疗前需要对整个神经进行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波谱显示胆碱(生物膜的标志物)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神经细胞标记)和其他流动脂质。

髓母细胞瘤治疗

(一)手术治疗

  1.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安全地较大程度切 除肿瘤、明确诊断、重建脑脊液循环。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 保证不损害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实现肿瘤的较大切除。手术入路多采用后正中入路或者旁正中入路。如果术中发现肿瘤 已经侵及脑干,则不应盲目追求全切,否则会导致严重不良 后果。手术切除程度和患儿预后相关,术后肿瘤残余大于1.5平方cm者在临床上被归为高危组,需要更加激进的治疗,预后也相对较差。术后72h内行头MR检查评价肿瘤切除程度。

  2.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不建议术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 如果患儿术后或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出现了脑室扩大,颅高压表现,且不能缓解,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重建脑脊液循环平衡。

(二)放射治疗

  手术后应该尽快开始放疗治疗。建议在术后 4 周内开始 放疗,延迟放疗与不良预后相关,晚于49天放疗患儿预后 明显不佳。放疗期间可每周给予长春新碱。<3 岁标危患者 不放疗,<3 岁高危患者延迟至3岁后放疗或化疗后行局部 瘤床放疗或姑息放疗。>3 岁放疗剂量及范围如下:

  1.   1.标危组:全脑全脊髓放疗 23.4~24 Gy(未来有望减 少到 18 Gy),后颅窝加强放疗 54~55 Gy,或者范围为包括 瘤床边缘 1~2 cm,剂量为 30.6 Gy。
  2.   2.高危组:后颅窝 54~55.9 Gy,全脑全脊髓放疗 36~ 39.6 Gy,对于脊髓结节转移灶,给予 50.4 Gy 的加强放疗。

(三)系统化疗

  1.   1.年龄≥3 岁:放疗结束 4 周后开始辅助化疗。化疗方 案可选择洛莫司汀+顺铂+长春新碱方案,或者环磷酰胺+顺 铂+长春新碱方案,共 8 个疗程。
  2.   2.年龄<3 岁:手术后 2~4 周开始辅助化疗,化疗方案 可选择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大剂量甲氨蝶呤/卡铂+依托泊 苷交替化疗,共 12 个疗程。
  3.   3.高剂量化疗联合干细胞挽救治疗。高危患者如条件允 许,可行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

髓母细胞瘤并发症

  发育中的儿童接受全脑全脊髓放疗,会导致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确诊年龄在7岁以下,这种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会较为明显。

  同时,对脑部的放疗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在肿瘤治疗结束后,患儿可能需要根据病情接受内分泌方面的治疗。

髓母细胞瘤术后

  术后,医疗保健围绕着分期、化疗和放疗。在手术后48小时内,有必要进行钆增强磁共振成像随访,以评估反应性胶质增生开始前的残余肿瘤大小,这可能被解释为肿瘤。

  分期取决于切除程度、肿瘤扩散的影像学证据和脑脊液细胞学。较近,一个从常转移到的分期系统简化的高风险/低风险分类。那些接受全切除术的患者,没有扩散的影像学证据,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也没有恶性细胞,被认为是低风险类别;然而,三者中任何一个的存在都会将患者置于高风险组。多年来,自1999年发表关于风险分层的共识以来,神经外科医生一直使用风险管理工具来观察残留肿瘤(大于或等于1.5平方厘米、转移等。).切除范围仍然是一个高风险的标志。具体来说,大多数方案识别1.5厘米的残留肿瘤2作为高风险,需要加强36 Gy的颅脊照射。然而,这主要是基于CCG-921试验,这是在磁共振成像时代之前进行的,并基于CT扫描的检测极限。 此外,近全切除(0-1.5 cm2)的问题在过去的25年里没有被讨论过。汤普森和他的同事在2016年表明,几乎全切除不会给全切除带来额外的生存风险,并且在考虑分子亚组的联系后,次全切除的预后益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