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俗称垂体瘤)是腺垂体细胞来源的、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根据生物学性质分为,良性垂体腺瘤、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垂体腺癌非常少见。
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类,即肿瘤压迫症状和内分泌症状。前者有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常见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即不分泌激素的垂体腺瘤)。后者则根据肿瘤分泌激素的不同,如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产生相应的症状。
垂体位于蝶骨的垂体窝(蝶鞍),腺体前下方面向蝶窦,前上方面向视交叉,侧面面向海绵窦(Parkinson所称蝶鞍外侧腔隙,即图示蓝色区域),并通过漏斗部(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
垂体腺体神经内分泌组织,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被认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司令部”。它的下级单位有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
“得了垂体瘤不用怕,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完全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前主席、法国巴黎Lariboisiere大学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兼主席Sebastien Froelich(福教授)指出,脑垂体瘤是可以被治愈的。
对于垂体瘤的手术指征,福教授是这样建议的:当患者出现了视力改变、头痛头晕、停经、泌乳、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皮肤菲薄等)等症状,并经颅脑影像学检查明确有垂体瘤时,就有必要采取手术形式进行治疗,以帮助缓解临床症状,纠正内分泌功能紊乱和保留正常垂体功能。
随着神经外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神经外科手术逐步走向微创模式。作为“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突出代表的神经内镜手术,于近十几年来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内逐渐盛行。
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垂体瘤,具有创伤较小、安全度较高、恢复较快等优点,只需要经鼻蝶入路操作即可,而无需开颅,因此避免了经过脑内而对额颞的脑组织可能造成的损伤。
目前国际上对于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已十分成熟。就垂体瘤这类颅底肿瘤而言,世界范围内尤擅神经内镜精准切除的即包括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的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和德国Henry W.S.Schroeder教授。
Sebastien Froelich教授(福洛里希教授)
在神经内镜技术之外,Sebastien Froelich教授还提出“筷子手法”,即手术者左手同时持镜和吸引器,形似持筷状,右手使用其他器械进行操作,其特点是易掌握、可进行多种操作(包括磨除、电凝止血、吸住牵引组织后以便另一手剪刀剪断等)、持续精准吸引,鼻腔处理阶段无烟、无血,可以保持术野更加干净,保证手术安全。原本需要两人操作的仪器,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来操作,“筷子手法”很好地解决了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配合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效果和准确度。
一名37岁的女性接受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微腺瘤(库欣病)的手术。术前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位于蝶鞍中央的9mm微腺瘤(图4A)和(图4C)并且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显示了蝶窦的鞍周型气管化(图4B)。在右中鼻甲侧化后,通过右侧单侧使用筷子手法进行广泛的蝶窦切开术。筷子手法有助于从手术区域清除血液并解剖假包膜平面,进而完整地整块切除肿瘤(不分块切除,防止肿瘤残留)。从最终的术后影像学上来看,肿瘤是被肉眼下完整切除的(图4D),并完成内分泌治疗。
Froelich教授“筷子手法”展示
Henry W.S.Schroeder教授
Henry W.S.Schroeder教授作为德国以及国际知名的神经内镜专家,在世界神经外科学界享有盛名。他经常作为特邀讲师指导国内神经外科专家开展垂体瘤、脑膜瘤等神经内镜手术技术培训,普及神经内镜手术在国内的应用,与国内神经外科专家共同交流进步。Schroeder教授还和德国其他教授一起合著、编纂了《神经内镜手术》一书。在神经内镜设备领域著名的小儿神经内镜Lotta内镜就是Schroeder教授在2004年发明并用自己的女儿Lotta名字命名的。
由Schroeder教授参与编纂的《神经内镜手术》
注:以上内容供学术交流,不作为个别患者的医学诊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