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解读:鞍区脑膜瘤影像学表现。鞍区脑膜瘤是起源于垂体窝顶前缘与视交叉前沟间骨性凸起的脑膜瘤,大多是以鞍结节或床突为附着点(圆心)、半径为3cm的范围内匍匐生长,好发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此肿瘤大多数为良性,少数发生恶变,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约为3%~10%。鞍区脑膜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30~40岁,以成年女性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病灶往往生长缓慢,早期不易发现,大多数患者由于肿瘤增大后压迫邻近结构产生相应临床症状而就诊,因不同病灶的生长方式各异,以致压迫相应的周围结构而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经常在体检或行头颅CT检查时无意间发现,当肿瘤增大后压迫周围结构时,临床上可表现出头痛、呕吐、隐匿发展的视力障碍、非搏动性眼突和视野缺损、少数有内分泌失调相应的性欲减退、阳痿、闭经、溢乳等症状和体征。
全文解读:鞍区脑膜瘤影像学表现,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5种方式和特征:
1.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以及周围的结构关系等。MRI扫描T1WI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其内钙化灶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
2.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细节,如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病灶密度或信号多均匀,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其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影;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楚,多以鞍结节或床突为附着点,可向各个方向生长;病灶较小时,周围结构多无明显受压移位,病灶较大时,可向鞍内生长压迫或浸润腺垂体,使其结构难以分辨;
3.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在轴位和矢状位上可显示肿瘤邻近脑膜增厚并明显强化,形成典型的“脑膜尾征”。文献报道过半的脑膜瘤会出现脑膜尾征,鞍区脑膜瘤出现脑膜尾征更高,脑膜尾征虽不是鞍区脑膜瘤特有的征象,但若出现脑膜尾征应高度怀疑鞍区脑膜瘤可能性;
4.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情况。
5.超声波检查:对于较小的肿瘤或位于深部位置的肿瘤可能无法发现,但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和监测。
根据以上影像学表现,鞍区脑膜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两种方式。如果患者病情较轻且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可以选择手术切除;但如果肿瘤较大或位置不同,可能需要考虑放射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因此,建议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医生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全文解读:鞍区脑膜瘤影像学表现”的全部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脑膜瘤”相关问题,可以联系我们,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聚集10余位国际神经外科专家,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为神经外科疑难手术案例提供国际前沿远程咨询意见和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