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脑瘤 > 神外资讯 > 神外疾病 > 脑膜瘤 >

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是为什么?

栏目:脑膜瘤|发布时间:2022-06-10 16:59:09 |阅读: |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后遗症
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发生暂时性瘫痪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但系统研究其危险因素较少,术后暂时性瘫痪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暂时性瘫痪是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并发症之一,文献有称之为一过性瘫痪,报道其发生率为33.3%。临床观察到所有暂时性瘫痪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术野脑水肿,特点是和瘫痪同步,呈迁延性,一般持续1个月以上。术后第1日患者无瘫痪,常规查头颅CT无明显水肿,出现瘫痪时头颅CT显示术周脑组织明显指状水肿,脑水肿消退时暂时性瘫痪也逐步缓解,见图1。
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以全切吗

严重脑水肿可造成脑功能损伤,在中央回功能区表现为瘫痪,由于脑水肿和暂时性瘫痪时间上的一致性,故暂时性瘫痪和脑水肿有关,术后脑水肿大多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系血管功能障碍或紊乱所致。研究显示术中损伤回流静脉是术后发生暂时性瘫痪的重要因素,此区静脉回流特点有:回流静脉或包绕或跨越肿瘤并和肿瘤粘连,少数中央沟静脉变异而难于辨认,此区回流静脉入窦前先与硬脑膜粘连,甚至长入硬脑膜,形成所谓“危险带”,这些均造成术中易损伤回流静脉。一旦静脉损伤,将引起静脉引流区微血管和小静脉淤血,导致脑组织水肿,从而出现瘫痪。回流静脉损伤后很难修复,故重在预防,功能区的回流静脉保护要讲究手术技巧,当中央沟静脉骑跨肿瘤时,可沿静脉走向剪开表面蛛网膜,分块切除肿瘤后,中央沟静脉变松弛,一般不会损伤,如轻微损伤可用海绵压迫片刻。当中央沟静脉骑跨肿瘤经充分减压后仍不能完全分离,宁可残留肿瘤也要避免损伤。
 
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

年龄是术后发生暂时性瘫痪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退变,对手术牵拉耐受能力差,术后更易造成脑血管功能失调,影响脑组织微循环,使血脑屏障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增多,积存于血管周围及血管间隙,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另外由于上矢状窦受肿瘤侵犯,影响了局部静脉回流,部分静脉向颅外引流,而老年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粘连紧密,开颅时易损伤这些回流静脉和窦壁,造成术后局部回流障碍,前述回流静脉损伤是术后暂时性瘫痪的重要因素。有文献报道认为几乎所有老年病例术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甚至迁延性脑水肿,与本研究一致。对于老年病人要做好围手术期管理,改善血容量,防止血液粘稠,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闭塞是术后发生暂时性瘫痪的保护因素,其原因有二:
其一是:肿瘤所致的上矢状窦完全闭塞是缓慢发生的,机体逐步发生代偿,与肿瘤相关的中央沟静脉及其他回流静脉通过Trolard静脉向下外引流,流向侧裂静脉。这样减少了术中损伤回流静脉从而导致脑水肿的可能性。即使术中损伤回流静脉,因为侧枝循环建立,不会导致脑水肿。
其二是:由于窦已完全闭塞,可以全切肿瘤和静脉窦,而不是电灼窦璧和切开窦,减少了窦内迟发性血栓的形成。
 
有学者认为窦内迟发性血栓与术后脑肿胀、脑水肿密切相关。了解功能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有助于甄别高危患者,完善术前检查,特别是MRV或DSA,了解侧枝循环,术中回流静脉保护重在预防﹐一旦损伤,很难修复。总之,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有一定挑战性,建议患者寻找诊疗经验丰富、有成功手术案例的神经外科专家主刀手术,更大程度避免术后并发症。

INC脑膜瘤手术国际专家推荐

<a href='/jiaoshou/24.html' target='_blank'><u>巴特朗菲</u></a>

德国Helmut Bertalanffy教授

 
擅长领域:大脑半球病变、脑干病变、脑血管疾病、脑内深层区胶质瘤、颅颈交界处的病变等的肿瘤切除术、神经吻合术以及各种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以精湛高超的技术手法和安全前提下高切除率。预约教授寻求国际诊疗意见,可拨打电话:400-029-0925。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国内脑瘤患者治疗新选择,足不出户听取世界神经外科大咖前沿诊疗意见不是梦。关注“INC国际神经科学”微信公众号查看脑瘤治疗前沿资讯,健康咨询热线400-029-0925,点击立即预约在线咨询直接预约INC国际教授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