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分水岭梗死
神经外科
Watershed infarction
脑分水岭梗死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
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运动迟缓、精神障碍、妄想、抑郁、偏瘫
颈动脉狭窄、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等
溶栓时间窗内如无禁忌争取溶栓治疗等
分水岭区脑梗死是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又称为边缘带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本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病可能与低灌注、颅内外动脉狭窄、微栓塞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感觉障碍、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癫痫等。分水岭区脑梗死具有典型的脑缺血症状,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免疫力低下、适应能力弱的中老年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死亡。本病主要采用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方法,经有效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
1.脑血管本身疾病
颈动脉狭窄与CWSI密切相关,当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以上,同时有血压下降时容易出现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容易形成CWSI。侧支循环与Willis环的发育对分水岭区域的灌注有重大影响,当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及Willis环提供主要的血流灌注,当侧支循环与Willis环发育不良时,会导致尤其是分水岭区域易发生梗死。
2.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
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CWSI,且常为多发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各种其他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各种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各种原因的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症等,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血流变慢,导致远端血管血流减少,使脑组织梗死。
3.微栓子学说
微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分支末端,常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滞的血流清除,易导致CWSI形成。
1.单侧或半侧肢体的肌肉力量下降,多表现为单侧轻瘫或单下肢瘫。
2.单侧或半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可表现为感觉功能减退、感觉过敏或异常感觉(针刺感、灼烧感、忽冷忽热等)。
3.轻度精神障碍,表现为轻度的妄想、幻觉、抑郁等。
4.语言能力受损,多表现为运动性失语(听得懂别人的话但自己难以表达),也可表现为感觉性失语(口齿流利但错句及重复的语句较多,难以理解别人所说的话)。
5.认知能力下降,如理解、判断、计算、记忆等能力下降。
6.意识障碍、眩晕、共济失调(肢体动作不协调)等,比其他类型脑梗死程度轻。
1.头颅CT
分水岭脑梗死为脑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在脑血管的分水岭区CT平面呈尖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膜前的楔形带状基底节区,可为不规则形成片状低密度影。
2.血管造影
造影后可明确显示2条相邻血管末端闭塞或明显狭窄,无栓子发现。
1.溶栓时间窗内如无禁忌争取溶栓治疗。
2.不适合溶栓时采用降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血液黏度增高,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可用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药物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3.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启动抗凝治疗: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应注意监测服药过程中各项凝血指标,防止梗死性出血转化或其他器官出血。
4.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单抗或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5.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状态:对于低血压、低血容量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可使用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进行扩容,但要注意出入量平衡、心肺肾功能和血压变化。
6.脑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胞磷胆碱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部物质代谢。
7.中医中药治疗:多种传统中药如银杏叶、丹参、红花、三七等可用于分水岭区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患者自身意愿选择是否使用。
8.治疗原发病:积极降血脂、控制血糖、治疗心脏疾病,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稳定期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9.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困难患者给予鼻饲,防止误吸。
10.康复治疗:急性期过后,及早进行运动训练、言语训练及中频电刺激、针灸、高压氧疗等康复治疗。
1.高血压
2.糖尿病
3.心脏病
4.脑疝
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口服降压药,规范日常生活习惯等方式调节血压。一般血压要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老年患者,可放宽到150/95毫米汞柱以下,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2.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预防手段有适度锻炼,低脂饮食,遵医嘱口服降脂药物等。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分水岭性脑梗死的概率远大于健康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
4.颈动脉狭窄: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可通过口服降脂药物治疗,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进行手术。
5.戒烟,戒酒,适度锻炼。
6.低盐饮食,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丰富膳食结构,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