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INC > 神外资讯 > 神外疾病 > 脑胶质瘤

胶质瘤手术后的基因检测到底有没有必要?

栏目:脑胶质瘤|发布时间:2022-07-05 16:29:22 |阅读: |
  基因检测是指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其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做出对疾病筛查、诊断、复发检测、靶向用药指导、疗效及预后等的技术。具体到肿瘤病人来说,是不是得了肿瘤、哪个药效果更好一点等等,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得到答案。
 
  脑胶质瘤是一组具有胶质细胞表型特征的神经上皮肿瘤的总称。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和病理检测技术的进步,是二代测序、DNA甲基化谱等组学技术的提高,胶质瘤的遗传背景和发生发展机制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被证明在胶质瘤的分类、分型、分级、预后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发布的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整合了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表型,提出了新的肿瘤分类标准,重点推进了分子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应用。这一分类是目前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的重要依据(表4)。
 
  现在的胶质瘤诊断由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病理两部分构成。
 
  ■组织病理可以明确病变是不是胶质瘤、它的级别是几级、恶性程度的高低。
 
  ■分子病理就是通过基因检测来明确肿瘤的基因特征及突变情况,可以明确肿瘤是属于哪种亚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预后、分析放化疗的敏感性以及指导制定放化疗及靶向等治疗的方案。
 
  简言之,如果你想知道你患上的究竟是哪一种分型的胶质瘤,基因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来说基因检测能为胶质瘤的分型、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胶质瘤常用分子病理学检测指标


 
  举个例子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是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重要的诊断标志物。IDH突变的弥漫性胶质瘤,如伴有1号染色体短臂/19号染色体长臂(1p/19q)联合缺失,可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型”;如无1p/19q联合缺失,但ATRX突变的弥漫性胶质瘤,可诊断为“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CDKN2A/B纯合性缺失是此类型肿瘤分级标志物。IDH野生且组蛋白H3野生的弥漫性胶质瘤,如出现坏死或微血管增生,或具有EGFR扩增、7号染色体扩增/10号染色体缺失(+7/-10)、TERT启动子区突变三个分子变异之一,可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之ONC201
 
  近年来,国外在脑胶质瘤新药物的临床实验中不断突破重围,攻坚克难,并取得了多项惊人进展。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抗肿瘤新药ONC201了。
 
  ONC201作为一种提出新药是由美国Oncoceutics公司和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于2015年1月通过联盟而进行临床开发研究的,它是一种口服小分子咪唑啉酮DRD2拮抗剂。此前已对ONC201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试验结果显示ONC201在不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的同时杀灭癌细胞,表现出了较大的研究前景,这也是ONC201投入血液/肿瘤(血癌、乳腺癌、淋巴瘤等)临床试验的前提和基础。


 
  上图显示了ONC201如何与癌细胞依赖的关键信号通路的分化网络接合,并且癌细胞特别容易受到这些信号通路的影响
 
  H3K27M突变型胶质瘤预后较差。ONC201是主要针对的是H3K27M突变型胶质瘤,疗效与多巴胺受体DRD5表达呈负相关。
 
  1例复发、多灶的H3 K27M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接受ONC201治疗后,放射学成像显示明显缓解(下图)。患者对ONC201耐受性良好,可能与包括DRD2、DRD5和/或H3 K27M在内的生物标志相关。ATF4和DRD5等分子标记物都可能协助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而DRD5低表达的肿瘤对ONC201更敏感。上述发现支持ONC201在具有或不具有H3 K27M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治疗中开展进一步临床试验。
 
  ​
 
  1例H3 K27M突变的多灶、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接受ONC201治疗后肿瘤消退。
 
  目前,抗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突变、免疫治疗、柠檬酸脱氢酶同工酶IDH突变、表观遗传学相关及其他类型分子靶向药物是未来临床治愈胶质瘤的可行方案,其中贝伐单抗已用于复发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新发的GBM患者在放化疗时加用尼妥珠单抗有望取得更好疗效。各种治疗胶质瘤的疫苗、CART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程序细胞死亡单克隆抗体等免疫调节药物能使机体淋巴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对IDH1突变、表观遗传突变导致的GBM尚无合适的分子靶向药物;儿童GBM基因表型与成人GBM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应作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