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绵状血管瘤能否做伽玛刀治疗?当求医过程中得到“手术风险大”的回复时,一些医生建议进行伽马刀等放疗;或者当患者害怕开颅手术时,也想要选择放疗消除病变,但这真的是较佳选择吗?
30岁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被建议伽马刀治疗?
巴教授如何评估?
2021年,三十多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冯先生因为偶发的手麻就医检查,未曾想到这一查竟是可怕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且位置位于及其凶险的延髓部位,延髓作为人体的生命中枢,掌管着呼吸、心跳等重要的功能,一旦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引发严重出血,可能会导致瘫痪、呼吸障碍等严重后果。四处就医冯先生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延髓位置过于疑难,大部分医生都建议保守观察或是伽马刀治疗。
”我做了40年的神经外科手术,和30年的脑干手术。这就是手术的艺术,在这个区域做海绵状肿瘤手术,不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巴教授40多年神经外科手术经验,30多年脑干手术经验,突破脑干这个“无人区”,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升华到艺术之境——他又会如何评估?
“为了避免这种血管畸形将来再出血和造成其他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是必要的。伽玛刀治疗对患者是一个较糟糕的选择!因为它有的副作用,而且伽玛刀不能预防将来再次出血,我在许多病人身上有过相关经验,相关科学文献也有记录。因此,我可以明确的告诉这个病人,他不应该考虑伽玛刀治疗;他应该选择手术治疗,因为手术将消除脑干的血管畸形,并且可以防止未来的问题。”
2022年12月INC巴教授中国行期间,32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冯先生在INC国内合作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接受了巴教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手术,术后冯先生恢复良好,术后2天便可下床活动。点击阅读:脑干术后要多久能走能跑?能正常生活吗?请看...
INC巴特朗菲教授顺利全切术后1年随访视频
52岁女士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伽马刀治疗失败后
寻求国际脑干教授手术
本该期待的退休生活,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干出血戛然而止。脑干(中脑、桥脑)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病史较长,复杂,且经历伽马刀治疗失败,已经发生了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海绵状血管瘤已经毁掉了她的生活、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无法独自行走,左侧面部麻木,右侧肢体感觉减退,左侧肢体疼痛……这些问题甚至可能手术成功后也无法缓解。由于疾病的折磨,原本外向乐观的林女士还出现了抑郁症、睡眠障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让她的退休生活陷入噩梦。
对于林女士的情况,巴教授直接说到:鉴于以往的病史和伽玛刀治疗,这是一个复杂的病例。如果在做伽马刀治疗之前就来询问我的话,我不会向这位患者做伽马刀。另外,这显然也证实了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很肯定的一个事实:伽玛刀并不能防止海绵状血管瘤以后的再次出血!无论如何,想得到成功的治疗,现在还不算晚。这位患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但就目前来看,患者希望恢复全部完整功能的期待并不能实现,之前的伽马刀治疗可能对健康的脑干实质也造成了的损伤,这会妨碍患者功能的完全恢复。
巴教授为她手术效果如何?点击阅读:脑干肿瘤2年内数次出血致瘫、轮椅为伴,伽马刀治疗无效,终获INC巴教授全切治愈
放疗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有待论证!
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虽然有争议,但一些研究人员将其推广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手术替代品,用于被认为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或被认为无法触及的病变。然而,研究报告了相关并发症的,如出血复发、长期性神经功能缺损和辐射诱导的副作用。巴特朗菲教授也在相关研究中表示——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此外,这种治疗方式具有辐射诱发发病的风险,甚至有充分证据表明可能发生新发病变。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或静脉畸形患者需要谨慎。因此,放射治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显微外科切除术是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选择,目的是完全切除病变,而不损伤周围神经组织。巴教授在2020松果体区病变专著《Pineal Region Lesions-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中Caver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Pineal Region:Overview,Management,and Controversies章节再次强调这一研究结果。
点击阅读: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成功率高吗?INC巴教授312例成功案例解析
放疗竟然还会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放射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s)作为常规放射治疗后的晚期并发症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报道。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后的RICH是较其少见的,很少有病例报告显示其特性。
患者女性,72岁,神经功能障碍进展。她于2013年前因脑膜瘤接受肿瘤手术,并两次接受SRS治疗残余肿瘤。新发现肿块大小4.3 cm,呈不均匀强化,伴有严重脑水肿。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发现有机化性血肿(organized hematoma)。然后,根据放射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多次放射外科史,诊断为放射性海绵状血管瘤。
图1:放射诱发海绵状血管瘤(RICH)的影像学表现。RICH表现为爆米花样外观,不均匀强化,部分有含铁血黄素边缘,类似于新生海绵状血管瘤;此外,具有分叶状实性成分的单房性区域和突出的周围脑水肿也是RICH的特征。A:乳剂增强T1加权序列。B:T2加权序列。
一名29岁男性于7年前因药物难治性内侧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和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者接受24 Gy靶体积为2.4 cm³的GKRS靶向治疗(图2A)。然而,即使在GKRS后,患者的癫痫发作也没有明显减少(EngelⅢ级)。GKRS后7年,患者出现了新的严重头痛和头晕。MRI扫描显示先前照射区域内有一个4厘米大小的出血性囊性肿块(图2B)。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海绵状血管畸形伴硬化性血肿,显示扩张的薄壁血管间隙(图2D)。
RICH(放射诱发海绵状血管瘤)被认为是一种散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是脑放射治疗的晚期并发症。RICH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接受颅照射治疗血液学恶性肿瘤的患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母细胞瘤、胶质瘤或动静脉畸形。放疗后RICH的发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10年为3%-4%,20年为7%-14%,25年约为60%。放疗后检测到RICH的中位时间为8-12年,在老年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潜伏期似乎较短。多项研究表明,患者接受放疗时年龄越小,多发RICH的可能性越高,但不能评估出现症状或出血风险。皮层部位的RICHs在诊断时不太可能出现症状,且出血风险较低。
目前,放疗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脑部病变,包括脑肿瘤和血管畸形。然而,高剂量辐射可能会引起脑水肿、离子坏死、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扩张,如早期和晚期辐射诱导的效应。放疗向一个小的靶区发射高剂量的辐射,导致靶区缩小,从而在病灶中心形成一个小空洞。一些作者推测RICH可能不是源于辐射诱导的血管畸形,而是源于局域高剂量辐射导致的肿瘤收缩引起的空洞损伤。腔隙性病变会充满血液和局部炎性物质,逐渐形成稳定的血肿。RICHs中薄壁缺陷血管增生和噬细胞聚集可能是与辐射相关的改变,而不是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此外,大多数RICHs在MRI上表现为混合强度,增强的囊性和/或实性成分和不完整的含铁血黄素边缘,这与新生海绵状血管瘤不同。多位作者报道了放疗治疗多种病变后的RICH,包括转移性脑瘤、松果体细胞瘤、动静脉畸形和前庭神经鞘瘤。
参考资料:《A Huge Radiation-Induced Cavernous Hemangioma Following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Meningioma:A Case Report》(doi:10.14791/btrt.202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