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点入路(pterional approach)是神经外科手术较常用的入路,其发展史贯穿并反映了神经外科的发展。
翼点入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具体包括:
I.额下入路,始于1880年代
II.额颞入路,始于1910年代
III.额底入路,始于1950年代
IV.翼点入路,始于1960年代
1、额下入路时代:1885年,意大利Durante一次报导额下/经额入路治疗嗅沟脑膜瘤;1905年,德国Krauss报导额下入路处理鞍区肿瘤;
1913年,美国Frazier从经鼻入路转向使用额下入路切除垂体瘤;
1913年,美国Frazier从经鼻入路转向使用额下入路切除垂体瘤;
2、额颞入路时代:1914,美国Heuer一次报导硬膜内额颞侧入路,处理视交叉病变,当今翼点入路鼻祖;
1918年,美国Dandy硬膜内额颞入路处理动脉瘤;
1932年,美国Dandy硬膜内额颞侧入路小切口改良版处理鞍区病变;
3、额底入路时代:1951年,美国Poppen单侧额底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
1952.英国Hamby.A:unilateral frontal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
B:frontotemporal入路分离侧裂,处理MCA动脉瘤
4、翼点入路时代:1964年,Hamby:一次命名为翼点入路处理眼眶肿瘤、突眼症
1969年,土耳其Yasargi推动翼点入路的规范化和临床普及,提出生理间隙、锁孔概念,区别先前的入路—小切口、小骨窗、更基底
5.翼点入路的改良、变异:
额外侧入路:1978年,德国Brock报导额外侧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
1992年,德国Samii提倡额外侧入路应用,治疗多种前颅底肿瘤
锁孔眶上外侧入路:2003年,德国Reisch处理前颅底病变
Dolenc入路:1985年,斯洛文尼亚Dolenc使用该入路处理海绵窦病变
联合颞下入路:1995年,巴西de Oliveira处理脚间池动脉瘤
额颞眶颧入路:1998年,美国Spetzler 2-picec FTOZ处理脚间池、岩斜区病变
图文参考资料:
1、Altay,T.and W.T.Couldwell,The frontotemporal(pterional)approach: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Neurosurgery,2012.71(2):p.481-91;discussion 491-
2、《Keyhole Approaches in Neurosurgery》2008
本文由INC国际神经外科编译整理,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