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
神经外科
Intracranial tumours
脑瘤
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头痛 、恶心、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 、偏瘫、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
遗传等
手术、放疗、化疗
脑肿瘤包括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其较佳治疗手段是手术彻底切除,然因正常脑组织的不可切除性及恶性肿瘤向颅内广泛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大范围彻底切除极为困难。因此,如何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保护脑的中枢功能、较大限度地消除肿瘤仍是现如今肿瘤学者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1.年龄、性别因素
颅内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20~50岁年龄段居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与基因和遗传物质有关,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的缺失与抑制表达有助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3.物理因素
放射线等物理因素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概率。
4.化学因素
某些化学物有致癌作用,如蒽类化合物、亚硝胺、某些重金属等都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概率。
5.生物因素
某些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入侵细胞后,可能改变基因特性,使细胞增殖失控,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如黄曲霉菌。
1.颅内压增高
典型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乳头水肿,一般症状发展缓慢,呈进行性加重。
2.局灶症状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及其大小、压迫程度,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偏瘫、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麻木、失语、感觉异常等等。
肿瘤压迫引起邻近颅骨骨质变化,使骨质变薄、破坏,甚至引起骨折。垂体腺瘤还会引起相应垂体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性腺功能低下、尿崩症等等。
1.眼底检查
观察有否视神经乳头水肿b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与头痛、呕吐并称为颅内压增高的“三证”,但仅见于四分之一患者,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眼检查阴性而排除脑瘤的可能。
2.头颅X线摄片
有助于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颅骨的局部破坏或增生,蝶鞍有无扩大,松果体钙化的移位及脑瘤内病理性钙化等,对定位、定性诊断都有帮助,但x线摄片的阳性率不足三分之一,故不能因摄片阴性而排除脑瘤。
3.脑电图检查
对大脑半球生长快的脑瘤具有定位价值,可看到病侧的波幅降低,频率减慢,但对中线的、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脑瘤诊断帮助不大。70年代后发展的脑电地形图可以图形的方式显示颅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脑瘤的诊断比常规脑电图敏感,其主要表现为肿瘤区及肿瘤区周围的慢波功率异常,不失为CT检查前的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4.脑部CT检查
对脑瘤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对病变大小、形态、数目、位置、密度和性质易于显示,且解剖关系明确,是目前脑瘤的主要诊断方法。
5.磁共振显像(MRI)
显示出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及瘤周水肿,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它是CT的一个重要附加检查手段,特别是对紧靠骨的颅底、脑干的肿瘤,如天幕上良性星形细胞瘤可显示自质异常,弥补了CT无异常发现的漏诊,因此,MRI更适于早期诊断。
6.生化测定
对垂体瘤病人,尤其是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过多的病人,可通过血生化检查而予以证实。可分别检测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以明确垂体病性质,其中以泌乳素瘤较常见,约占50%,其次是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一、药物治疗
1.对于颅内压过高的患者,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症状,为术前做准备。
2.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
二、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肿瘤较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颅内肿瘤全切除治疗者效果比部分切除与不能切除者预后好,复发少。
2.对于不能完全切除者,应该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必要时加上颅内减压术,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三、放射治疗
1.放疗适用于低度或高度恶性胶质瘤、垂体瘤、体积小于3cm的脑膜瘤及颅内转移瘤等。
四、化学药物治疗
1.颅内肿瘤的化疗一般是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或者有远处转移者,需要辅以化疗。常有化疗药物有替莫唑胺、长春新碱、顺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等。
五、其他治疗
1.可应用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光动力治疗等,垂体腺瘤的非手术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溴隐亭等。
2.颅内肿瘤的对症治疗主要是指在综合治疗过程中针对颅内压增高、癫痫等症状的治疗。
1.癫痫
肿瘤容易产生刺激症状,引起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2.脑疝
颅内肿瘤占位性病变使该部位压力高于周围压力,压力高的部位向压力低的部位推移,导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受压移位,从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早期筛查
(1)对于有肿瘤、颅内肿瘤家族史的,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寻找可能发生的肿瘤,必要时采取干预。
(2)5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每年进行体检,建议以低剂量CT筛查为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防措施
(1)了解家族史,有肿瘤家族史的,需要定期体检,出现上述不适要及时就诊,排除肿瘤的发生。有条件的还可以做肿瘤基因分析。
(2)避免物理、化学等致癌因素,不食发霉食物,少吃烧烤和烟熏食品。
(3)规律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保持良好饮食与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避免劳累与感染。
(4)戒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