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是一种统称发生于鞍区的肿瘤,主要包括颅底部鞍区,即蝶鞍区。境界:前界为前床突、交叉沟前缘;后界为后床突、鞍背;两侧界为颈动脉沟。主要结构及毗邻:包括蝶鞍、鞍膈、垂体、海绵窦、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脑。肿瘤种类主要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胶质瘤等。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周围毗邻许多重要结构:下丘脑、垂体柄、视神经及前循环动脉等。加上颅咽管瘤与胶质瘤偏侵袭性的生长方式,所以全切肿瘤且没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复杂鞍区肿瘤指的是本区域重要结构产生侵袭、包绕、粘连甚至损害,肿瘤的切除较易损伤鞍周血管、视神经、海绵窦及内部神经、垂体和垂体柄、下丘脑等结构,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如何顺利且满意地切除复杂鞍区肿瘤是值得探讨的主题。
鞍区肿瘤的治疗,对待不同的瘤种治疗方式不同。垂体瘤:根据分型的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目前除部分敏感泌乳素型及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可以药物治疗外,其他垂体瘤可以在临床随访后发现进展并有如下症状时需要手术:病变导致视野缺损;有其他视觉异常(如眼肌麻痹),或是病变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受损;MRI提示病变毗邻或是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垂体卒中并伴有视觉障碍;高分泌功能肿瘤(泌乳素型瘤除外)。术后仍有残留的患者,可以行放疗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主要是根据垂体瘤的部位,明显向上突出鞍膈,甚至大部分突入三脑室的垂体瘤,仍倾向于选择显微切除;对于包裹在鞍膈内的垂体瘤或大部位于鞍膈内的垂体瘤,倾向于选择神经内镜切除肿瘤。脑膜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注意要点为充分保护脑组织、颅神经及重要血管前提下,尽量行全切除肿瘤。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可以行放疗治疗[10]。脑膜瘤由于其独特的病理性质,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介于神经内镜及显微切除之间。对于位置偏鞍旁的脑膜瘤,优先使用显微切除,由于脑膜瘤血供较丰富,术中存在出血可能,需要操作空间较大。而位置居中,相对较小的脑膜瘤可以选择神经内镜切除。
而对于颅咽管瘤的治疗,由于颅咽管瘤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仍为优选治疗方案。手术目的在于保护患者垂体柄,神经血管的功能基础上,全切肿瘤,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好转患者临床症状。鞍区胶质瘤的发病率较其他颅内胶质瘤的发病率低,而由于其恶性肿瘤的特质,所以肿瘤经常会包绕侵袭重要的神经血管,这时,单纯神经内镜治疗由于其操作空间的局限性,会使得手术进展困难,所以对于鞍区胶质瘤的治疗,会考虑肿瘤的不同性,优选显微镜治疗。这样充分暴露视野,减少术中危险的发生,增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颅咽管瘤和胶质瘤来说,其独特病理性质决定了要在一开始手术时,尽量全切肿瘤,才能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如果选择神经内镜手术可能存在暴露不足及二次创伤问题,进而导致肿瘤无法全切,术中大出血等问题。所以对于本类偏恶性的肿瘤优先选择显微手术治疗。
对待鞍区肿瘤的患者时,仍需要客观评价,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个性化评估,有时应选择传统显微镜技术,有时需要神经内镜技术,少数情况可能需要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为了全切肿瘤且对患者创伤较小,仍需要对的“微创”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
总结经验如下:对于复发的,复杂的鞍区肿瘤,该区域重要结构产生侵袭、包绕、粘连甚至损害的偏“恶”性肿瘤。在基于保障患者顺利的情况下,应选择顺利性高、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的传统显微切除手术。对待不同种类的鞍区肿瘤,选择较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既能增高手术成功率,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