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1)
HSV-1是一种嗜神经双链DNA病毒,约90%成年人因早前感染过该病毒而产生抗体。野生型HSV-1具有神经毒性,通过基因改造删除其神经毒性基因后,病毒仍可以在保持其繁殖能力同时实现肿瘤细胞特异性复制,因此被广泛研究改造用于制备OV。Martuza等研究发现,删除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的HSV-1突变体dlsptk可以用于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
TK基因编码病毒DNA复制所必需的酶,该基因在多数静止细胞中不表达,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上调,其缺失使得病毒需要依靠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为其提供DNA复制所必需的酶。在动物实验中,dlsptk展现出令人鼓舞的肿瘤清除疗效,然而,TK基因的缺失导致了dlsptk对针对TK的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因此被禁止用于临床试验。此后研究者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出多种溶瘤型HSV-1株(OHSV-1),旨在提高其靶向性同时降低神经毒性,其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较好的顺利性和合适性。
HSV1716是删除双拷贝γ34.5基因的一代溶瘤型HSV-1株,Ⅰ期临床试验显示,HSV1716在治疗恶性胶质瘤中顺利性良好,全部受试患者均未出现HSV相关病毒性脑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并且HSV1716被证实可在肿瘤中实现繁殖,具有较好的溶瘤活性。二代OHSV-1在删除γ34.5基因的同时缺失其他基因,提高了病毒的靶向性和顺利性。如G207在敲除双拷贝γ34.5基因的同时于UL39基因位点插入lacZ基因从而使ICP6基因失活。
在复发进展的恶性胶质瘤患者中开展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G207注射后未出现归因于G207的严重不良反应,影像学及病理学证据提示在一些病例中可观察到长期的病毒复制及抗肿瘤活性。G207联合放疗也在治疗恶性胶质瘤中被观察到具有较好的效果。2项关于G207联合放疗在治疗儿童复发进展恶性脑肿瘤的临床试验(NCT02457845,NCT03911388)分别于2015年、2019年启动,目前仍在进行中。
三代G47△在二代基础上去除了α47基因,增强了感染细胞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Ⅰ型(MHCⅠ)的表达,抗肿瘤效应进一步提高。2项关于G47△治疗复发进展胶质母细胞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UMIN000002661,UMIN000015995)中,患者在治疗中的耐受性良好,研究正按计划进行中。
2腺病毒(adenovirus)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无包膜DNA病毒,在人体中有50多种血清型,其中2型和5型较常被研究用于制造溶瘤腺病毒,即条件复制腺病毒(conditionally replicative adenovirus,CRAd)。腺病毒复制分为早期(early,E)和晚期(late,L)2个阶段。其中早期转录单元E1A基因编码蛋白可以结合成视网膜细胞瘤控制蛋白(retinoblastoma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RB)促进Rb-E2F复合体释放出E2F,诱导细胞启动复制。E1B基因编码蛋白可以结合p53控制其促凋亡反应。
一代ONYX-015(又称dl1520)删除了E1B-55KD基因,使其能在p53功能缺陷的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Ⅰ期临床试验显示,复发恶性胶质瘤术后瘤周接种ONYX-015顺利性良好,但溶瘤效率较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2个月。然而研究发现,P53蛋白在肿瘤选择性中并非主要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2005年与ONYX-015类似的CRAd安柯瑞(oncorine,H101)治疗头颈部鳞癌Ⅲ期临床试验大获成功促使其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批准上市,但目前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疗效鲜见报道。
另一种有前景的二代CRAd是DNX-2401(又称△24-RDG),E1A基因的24 bp碱基缺失,使其无法结合Rb蛋白从而不能在正常组织中复制,而在Rb功能缺陷的肿瘤细胞中,E2F处于自由状态,病毒仍然可以复制。此外,由于人腺病毒5型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结合进入宿主细胞,而胶质瘤细胞表面CAR表达水平低,因此DNX-2401在设计时插入了RGD肽,使病毒能通过整合素αvβ3和αvβ5进入肿瘤细胞,肿瘤靶向性进一步提高。
一项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5例接受DNX-2401治疗的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中,20%(5例)生存时间超过3年,其中3例达到完全缓解,该研究一次证明了DNX-2401在胶质瘤中可以产生直接溶瘤效应并诱导抗肿瘤相关免疫反应。一项类似研究(NCT01582516)发现,DNX-2401抗肿瘤作用不仅局限于溶瘤和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反应,还能调节人体内M1型抗肿瘤巨噬细胞的转化形成,其具体临床研究数据有待完善。目前,DNX-2401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探索正在进行中,如联合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
Lang等进行了一项DNX-2401联合INF-γ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Ⅰb期临床试验(NCT02197169),结果INF-γ的加入未能提高生存率,但单药DNX-2401临床疗效仍较佳。一项联合放疗的研究显示,DNX-2401能控制DNA损伤修复,促进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提高放疗效果,下一步有望转化为临床研究。未来DNX-2401与免疫相关的探索将是一个主要趋势。另外,其与替莫唑胺(tenmozolomide,TMZ)联合应用的临床探索也在进行中(NCT01956734)。
在DNX-2401基础改造而来的DNX-2440是三代CRAd,其表达OX40配体(OX40L),可以与T细胞表面的OX40结合,促进肿瘤部位淋巴细胞浸润,刺激产生较强而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目前已进入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3714334)。
3呼肠孤病毒(reovirus)
呼肠孤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呼吸系统和肠道系统中,对正常成年人无明显致病性,但对RAS通路激活的细胞具有靶向裂解作用。80%以上恶性胶质瘤具有RAS信号通路异常,使其成为呼肠孤病毒治疗的理想靶标。体外实验中,呼肠孤病毒表现出对恶性胶质瘤细胞较强的活性。
08年首项呼肠孤病毒治疗恶性胶质瘤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表明瘤内注射展现出良好的顺利性及耐受性,12例患者均未发生与病毒治疗相关的Ⅲ或Ⅳ级不良反应。Kicielinski等开展了一项类似的Ⅰ期临床试验,但病毒剂量较前述试验增加了10倍,结果再次证明呼肠孤病毒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顺利合适手段之一。Samson等通过静脉注射呼肠孤病毒治疗恶性胶质瘤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该研究一次证明呼肠孤病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肿瘤部位,复制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刺激诱导T细胞浸润发挥抗肿瘤免疫,进一步研究显示,呼肠孤病毒可以通过INF介导的机制上调肿瘤PD-L1表达,好转随后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功效,推动了今后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
迄今,呼肠孤病毒联合放化疗已在多种实体瘤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取得较好进展,在乳腺癌中即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但在胶质瘤中开展较少。因此,呼肠孤病毒在恶性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探究。
4新城疫病毒(new castle disease virus,NDV)
NDV是单链RNA病毒,能引起禽类发生新城疫,但人感染后症状轻微。按其致病性可分为强、中等和弱毒性。某些NDV弱毒株具有天然嗜瘤性,能选择性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治疗肿瘤作用。目前已有MTH-68/H、NDV-HUJ两株NDV被应用于恶性胶质瘤的治疗。Csatary等一项MTH-68/H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病例报告中,4例高级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传统抗肿瘤治疗失败后选用MTH-68/H治疗,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延长至5~9年。但因样本量少且缺乏对照,结果需慎重思考,同时该报道也指出共治疗14例患者,对治疗有反应的有一半患者。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也被开展用于评估NDV治疗恶性胶质瘤的顺利性及可行性,11例受试者中5例出现轻微发热,5例检出抗NDVHUJ抗体,1例完全缓解。
总体而言,NDV治疗恶性胶质瘤被初步证实顺利性可靠且具有疗效,但相关临床研究较少,尚未取得较大突破。Koks等发现在原位免疫活性的胶质瘤模型中,NDV能引起胶质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启动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和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鼓舞了NDV联合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胶质瘤研究探索。目前,其他基于NDV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策略正在探索中,如NDV修饰的自体肿瘤细胞疫苗(autologous tumor vaccine,ATV-NDV)、联合TMZ等。
5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
PV是无包膜单链RNA病毒,是天然的神经病原体,具有固有的神经侵袭性。其通过细胞表面的PV受体CD155(又称Necl5)入侵细胞,由于CD155在胶质瘤等实体肿瘤中广泛表达,使其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潜力。然而,CD155也存在于某些正常的神经元细胞中,因此需要一种策略来选择性降低其对正常神经元细胞的毒性而使PV靶向CD155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将Ⅰ型减毒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疫苗(sabin)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替换成人2型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 type 2,HRV2)的IRSE,制备出重组非致病性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嵌合体(PVSRIPO),这种外来的IRSE影响了病毒招募宿主核糖体、启动翻译的过程,但不改变病毒复制动力学,能在消除神经毒性的同时保留肿瘤细胞特异性复制能力。
研究发现,PVSRIPO除了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以通过感染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产生持久的INF显性激活,诱导抗肿瘤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2018年该疗法治疗恶性胶质瘤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并引发广泛关注,61例瘤内注射PVSRIPO的幕上型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达12.5个月,虽然较历史对照组11.3个月相似,但2年生存率达21%,较历史数据(14%)提高了50%,3年生存率21%,对比历史数据4%更是提高了5倍。这表明,与免疫治疗相似,PVSRIPO治疗后患者一旦出现缓解,将可能出现持久的抗肿瘤作用,延长生存时间,临床治疗前景可观。在顺利性方面,约69%患者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抽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1例患者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基于其良好的数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授予了PVSRIPO突破疗法资格认证,推动了PVSRIPO单独或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恶性胶质瘤相关研究的开展。
6其他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通过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46受体结合入侵细胞,将病毒改造后制备成产生分泌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MV-CEA,使其易于被体外仪器检测,有利于研究者掌握病毒在体内的繁殖情况。体外恶性胶质瘤模型中,溶瘤麻疹病毒展现出较好的溶瘤活性并被证实与放疗具有协同作用,目前已有Ⅰ期临床试验展开(NCT00390299)。一项研究(NCT01301430)发现H1细小病毒(ParvOryx)能通过血脑屏障,诱导建立免疫原性肿瘤微环境,为OVs治疗恶性胶质瘤增添一新候补。其他OVs如牛痘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等也在开发探索中,但目前在恶性胶质瘤中主要处在前临床研究中,未来有望成为进一步临床开发的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