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INC > 神外百科

感染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动脉瘤、细菌性动脉瘤,占0.5%~2.0%,指因外界细菌侵入或由血管内、血液自身感染引起的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脏器,诊断较难。虽不多见,但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感染性动脉瘤概况

  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动脉瘤、细菌性动脉瘤,占0.5%~2.0%,指因外界细菌侵入或由血管内、血液自身感染引起的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脏器,诊断较难。虽不多见,但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感染性动脉瘤病因

  动脉内膜在损伤的基础上受到各种微生物的直接侵袭可引起感染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病理基础,病原菌以沙门氏菌属常见。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病菌也可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常见的血管外感染性动脉瘤常由动脉穿刺或者邻近血肿所致,其次为感染性吻合口动脉瘤。血管内感染性动脉瘤也就是动脉瘤本身有感染,如梅毒性动脉瘤和霉菌性动脉瘤,后者常由于抗生素治疗引起。感染性动脉瘤的自然发展趋势,即瘤体扩张增大、瘤壁变薄、破裂。假性动脉瘤继发感染较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格兰阴性菌侵袭力和破坏力强,受感染的动脉瘤容易破裂。

感染性动脉瘤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伴疼痛(胀痛、跳痛或触痛)及搏动性肿块。疼痛多为持续性。瘤体压迫局部神经可出现麻木、放射性疼痛;压迫静脉可见远端肢体肿胀。除发热外,可有白细胞计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等全身感染表现。约70%患者血培养阳性。

感染性动脉瘤检查

  1.X线平片

  少数动脉瘤在正、侧位X线平片能显示瘤体壁呈蛋壳状钙化阴影。

  2.动脉造影

  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了解动脉受累的具体范围和侧支循环情况。动脉造影不但能明确诊断,且对拟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参考依据。如动脉瘤内有附壁血栓时,动脉造影可显示正常动脉管腔。

  3.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测定有无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和范围,并可作为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诊检查。心脏M型超声可能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的赘生物或动脉导管末闭等先心病改变。

  4.放射性核素检查

  常用于腹主动脉瘤的检查,静脉注射99锝(99mTc)后,进行闪烁照相,可明确有无动脉瘤,或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和范围。67Ga-枸橼酸盐扫描或131In标记的白细胞可显示腹主动脉的局部核素浓聚而提示感染性动脉瘤的存在,多用于反复菌血症而感染灶不明确的病例。

  5.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诊断体腔内主动脉瘤很有帮助,也可作为定期随诊检查以观察动脉瘤的发展,提供拟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感染性动脉瘤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第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等。

  2.当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真菌涂片阳性时需尽早加入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3.存在经皮动脉穿刺史时,经验性考虑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予以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4.若患者为腹主动脉感染性动脉瘤,较主要的病原菌为猪霍乱弧菌,可予以喹诺酮类、多西环素类等。

  5.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均需密切注意肝肾功能情况。

  6.当分离出致病菌后,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

  7.当完成外科手术后,抗感染药物至少再使用3~6个月,根据有无彻底清创以及随访阶段有无动脉瘤再发迹象、反复多次血培养结果,决定是否进行终身口服抗感染药物抑菌治疗。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应为动脉瘤尚未破裂阶段;当动脉瘤破裂后,应以尽快控制出血为首要目标,此时再进行开放手术,死亡率极高。

  2.开放手术中切除感染的动脉瘤管壁,并结扎至健康动脉,周围感染组织扩大清创,并用抗感染药物进行冲洗,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

  3.术后积极观察伤口敷料,并予以及时更换,必要时再次清创。

  4.重建病变血管通过外科干预的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治疗与开放手术),控制血管,重建病变区域靶器官血供。重建血管尽可能选择自体材料,穿过非感染的组织层,周围使用网膜等软组织包裹覆盖。

感染性动脉瘤预防

  (1)患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免疫力下降或全身特殊感染(如梅毒、HIV等)的人群,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2)远离毒品,不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