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脑胶质痛手术并非手术,其术后及时的处理和其他神经外科手术后的处理相同,是处于表浅位置的、低级别的良性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相比,其预后也会更佳。近几十年的经验已使其规范化。
脑胶质瘤术后48-72小时内,病人将留在加强治疗室进行密切的神经系统和生命体征监测。如留置引流管应在24小时后拔除。ICP监测探针在术后3天拔除。渗透性抗水肿治疗在4天停止,皮质激素治疗在几天后减量。术后4-6天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如无不同情况,术后7天作CT检查。神经生理学(诱发电位和神经精神学检测可在术后10天进行,抗癲痫治疗或预防用药可维持数年。
无论是良性胶质瘤,还是恶性胶质瘤,术后短期内可发生与术中相同的并发症(如脑肿胀、出血、脑脊液增多),也有因动静脉阻断引起术野周围或远处组织的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影像检查和连续ICP记录有助诊断。对于区别脑肿胀是由于淤血还是由于水肿所致,采用增强CT扫描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血流量增加,CT平扫发现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时CT值可以增加几个 Hounsfield单位。如果血流增加的太少,在CT扫描上仍然不能测出。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出手术残腔内很少量的出血以及硬膜下。和硬膜外的出血。在颅内压方面,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在某一ICP水平,脑的灌注压是否能够满足整个大脑的供应还不清楚。术野周围的区域更容易引起损伤,因为这些部位的脑组织的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规定ICP大于20mmHg时,需使用过度通气和渗透性脱水药来降低颅内压。这些情况多在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生,很少出现在低分级胶质瘤病人。如果肿瘤侵犯深部时,外科医生往往选择活检而不选择大范围的肿瘤切除。确实,如果从临床应用CT以来的发展情况看,神经外科的发展迅速。
Vertosick等在1978-1988年间共进行手术25例,5例进行肿瘤切除术,4例开颅活检术,而16例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没有出现手术死亡和并发症。 Piepmeier报道在1975-1985年手术的50例病人,19例肿瘤全切,17例次全切除,14例活检,只有1例术后死亡。 Mccormack等报道在1977-1988年进行手术的53例病人(10例肉眼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以及9例活检),只有一例术后死于心肌梗死。在手术后的观察中,有5例在术后30天死于医院中。术前神经功能正常的3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在他们的报道中,有15例需要再次手术,3例行分流术,3例衰肿穿剌,2例感染以及7例需要进一步的更大范围地切除肿瘤。
低分级的良性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已有很多很好的文章介绍,遗憾的是,还没有正规和系统的研究来得出相应的结论,但近几年来接受放疗的病人有所增加。回顾性分析显示了一些有关星形细胞瘤的结果(1)多囊性星形细胞病人接受手术后(即使手术没有全切),也不需放疗;(2)纤维型或原生型( protoplastmic)星形细胞瘤,行手术大部切除后,可以不用放疗,但应密切观察影像学的变化;(3)肿瘤不能全切的病人可以进行常规的分次放疗,总量在4500-5500cGy,对于小于2-3岁的病人可减少剂量或延缓放疗时间;(4) Gemistocytic型的星形细胞瘤病人不管手术中切除的程度如何,术后都应进行放疗。至于少突细胞胶质瘤和少见的混合性胶质瘤的意见很多,未能统一,无论如何,放疗似乎可延缓慢肿瘤的生长。
相关资料信息来源:Schmidek Sweet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 4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