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以保守治疗吗?”
“可以,但推迟手术只是把问题推向未来,而不是解决问题。一旦二次出血,也会让后期的手术变得更加复杂。”
30岁,正值壮年,大多身体上有什么小问题都是扛一扛过去了。
但,扛一扛真的可以过去吗?
2021年,才28岁的陈先生突然出现左侧面部、上下肢轻微麻木,两三天内断断续续有麻木感。当时没有做检查,症状也自行消退了,所以并没有重视。
直到,2023年12月底,陈先生突然感觉听到的声音比平时刺耳。紧接着,又出现左侧手臂轻微麻木,脸部和腿部也有轻微麻木,手臂更明显,伴有阵发性耳鸣、头晕。他这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想到就诊后怀疑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出血导致的,建议手术!
▼术前影像图片
但这台手术并不容易……
脑干出血10多天竟无法行走!一场国际疑难手术后他恢复如何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情况危急!保守观察仅10多天时间,身体麻木、面瘫、吞咽困难、听力下降、无法行走……病变横跨中线,大约60%在脑干脑桥右侧,40%在脑桥左侧,手术难度较大。
陈先生和家人决定从1000多公里外的西北赶赴苏州、寻求INC巴教授示范手术。
在咨询室再次见到陈先生时,他坐着轮椅,症状也更加严重了。但是在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下,陈先生仍然保持着冷静,沉着,他相信眼前的这个人可以拯救他。
▼术后4个月随访:从术前坐轮椅,到术后能走能跑,陈先生奔向了新的生活
“近期的MRI截图。他们显示了一个很好的发现,完全切除海绵状瘤而不损害周围的脑干结构。不能再好了!”术后4个月,31岁的陈先生在INC巴教授的例行随访中,再次得到这样的好消息。而在随访视频中,陈先生现在已经能走能跑,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
▼巴教授术后随访邮件
▼术前术后影像对比
术后情况:巴教授成功示范手术当天,陈先生就已苏醒!术后仅1天,面瘫就缓解了。术后4天,陈先生可以借助助行器下床行走,眼球运动正常。术后6天,可以独自行走!术后两周,顺利出院。
迄今,脑干手术仍是神经外科界公认难度较大的领域,在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干上“动刀”更是难上加难。INC巴教授以的技术,联合中国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实施多例脑干手术。在这个禁区,不断突破,并让患者,转危为安,重获新生。正因为一个一个成功救治的案例,才使得巴教授成为病人信赖、同仁尊敬的国际脑干颅底手术教授。
为何保守观察已不再可能,需进行手术?
“我目前的状况属于较佳手术时机吗?”
这是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较常见的疑惑。
“现在是手术的好时机,我通常会尝试教授的切除率。MRI显示这个血管畸形是新出血。对于手术来说,这实际上是较佳时机,因为出血仍是液态和新鲜的。如果再等一两个月,血液会被部分吸收,疤痕的形成会增加手术的难度。……”
据了解,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一次出血率仅为0.6%-1.1%,而再次出血率则可高达30%-60%。一开始出血是为患者敲响警钟,此后出血间隔期会越来越短,往往每一次出血,都伴随着症状的进行性加重,危险性会越来越高,神经系统症状恢复也会更难。
“时间就是生命,症状逐渐加重,我们得争取时间了。”陈先生和家人无比焦心,而此时,巴教授即将来华的消息也在病友圈传开……详细了解了巴教授众多成功案例后,他们决定争取巴教授1月示范手术机会。
由于陈先生家在西北,从1000多公里外的西北赶赴苏州,他很担心路途中出现再次出血的情况从而产生危险,对此巴教授在远程咨询中也回答了陈先生。
挑战神经外科领域“超难手术”,巴教授“抽丝剥茧”手术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4年1月10日,经过术前精心准备和反复讨论,尽管手术难度大,巴教授凭借30多年积累的脑干手术经验,经过几个小时的“抽丝剥茧”,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麻醉、护理等多方的默契配合下,成功将血管畸形取出。
巴教授手术图解纪实
▼充分显露后组颅神经、面听神经及绒球
▼暴露桥脑,侧方桥脑偏饱满
▼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外展神经、后组神经保护完好
▼术后患者MRI显示面丘结构恢复
一位位患者坚韧的意志,心怀对未来的信心,在治疗的迷雾中找到INC巴教授,在教授的顺利手术下摆脱了脑干“不定时炸弹”的阴霾,逐渐走向正常生活。罹患神经外科疾病是不幸的,但是能够遇到巴教授,他们也是幸运的,同为患者他们更了解脑肿瘤治疗路上的辛酸与艰难。在接受INC采访时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给出了脑肿瘤病友们真挚的建议。每个患病家庭除了需要的信息知识,也需要一些温暖的故事去照亮未来的征程!
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也有更多的患者在等待巴教授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