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现今的脑肿瘤治疗中恶性胶质瘤的侵袭性行为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胶质瘤的损害性和侵袭性生长仍很少伴随其他系统的转移,然而,在肿瘤表达的蛋白酶、活性因子以及体外特性等方面,胶质瘤与其他具有远处部位转移的肿瘤却没有明显不同。
临床扩散类型
邻近部位扩散
尸检报告,45%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生长范围超过一个脑叶,25%侵及整个大脑半球,25%~30%的肿瘤可以侵犯到对侧半球。将近60%的幕上半球胶质瘤的扩散方向是向前或向后,近20%的肿瘤侵袭至幕上深部结构并沿着神经纤维束垂直扩散至幕下。额叶胶质瘤可以通过肼胝体(CC)累及对侧,而颞叶胶质瘤常累及中脑和脑桥。这些在高级和低级别胶质瘤中均可发生。而那些起源于胼胝体以下部位的胶质瘤向上扩散受限,大部分沿皮质脊髓束侵袭基底结构,如丘脑、大脑脚等。向双侧扩散的肿瘤见于丘脑、下丘脑以及丘脑前联合,特别是基底结区域。Scherer发现全部的丘脑和下丘脑胶质瘤都向两侧扩散。脑桥的肿瘤通常向头侧扩散并侵及中脑和丘脑,向尾侧扩散至上位颈髓的少见。对于未进行治疗的肿瘤,坏死组织3cm以内可以发现新生的肿瘤细胞,而在复发病例中,肿瘤细胞的扩散范围远远超出原发灶,80%的病例可以扩散至对侧半球。
远处复发
日前,全部针对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都无明显效果。自从Kramer1959年提出应用全脑放射治疗局部病灶以来,人们已经对胶质瘤复发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肿瘤复发可以在原位或邻近部位(原位复发),也可以在远隔部位(远处复发),后者是指在距离原病灶2cm以上的区域复发。尸检表明,放疗能够部分控制局部病灶的复发(50%的病例在原区域没有复发),但远处复发的发生率会增加,从未经放疗的3%提高到19%-22%。临床研究发现,5%-7%的高级别肿瘤患者在一次就诊时在原病变区域之外还有病灶。从病变的扩散范围来看,完全在原病灶之外的复发占2%-25%,而部分超出原病灶的复发占23%~48%。
多灶性胶质瘤
多灶性胶质瘤可以按部位分为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或按时间分为同步型(首诊时发现)和不同步型(随访中发现)。在同一时间但不同部位发现的胶质瘤称之为多发胶质瘤,而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发现的胶质瘤称为多中心胶质瘤。
外科手术治疗、放疗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在延长寿命和延迟复发的同时也增加了多灶性胶质瘤的发生率。在首诊病例中多灶性胶质瘤约占1.5%,而经治疗后多灶性胶质瘤占到7.5%。在一个209例胶质瘤尸检中,多发胶质瘤占27.8%其与多中心胶质瘤比率是10.6:1。其他研究中心可能会发现更高的发生率,但可能是参照系偏移引起:在另一个恶性胶质瘤的研究中,多灶性胶质瘤在首诊的47例中占30%,而在复发的25例病例中占56%。
多发病变是单克隆起源的胂瘤细胞侵袭的结果。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的时间越长,则发生多灶性胶质瘤的儿率越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比胶质母细胞瘤有更强的浸润性。因此,多灶性胶质瘤更多见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对于首诊病例,多灶性胶质瘤的发生率在低级别问变性星形细胞瘤中为4.3%,高于在胶质母细胞瘤中0.大概率的发生率。对于经治病例,405例中的18例(4.4%)胶质母细胞瘤中存在多灶性病变,相比之下,630例间变性胶质瘤中有54例(8.56%)存在多灶性病变。
INC爱恩希多灶性胶质瘤案例一则
怀胎七月罹患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辗转国内外名院,终得德国教授顺利手术切除
如果面临国内无法手术,或者手术风险大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与国际神经外科教授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