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次手术能遇见就好了……
还好,这次碰到了。
"
坐在病床前接受采访的她,却几乎没有面对镜头。她的生活是忙碌的,即使在采访中也要随时照顾刚做完开颅手术的爱人。
她的手里总是拿着纸巾,需要帮一旁轮椅上的爱人擦嘴、整理衣服、按摩;还要推着他满医院跑,协助医生进行康复训练……
而这一次,她代替爱人成为了诉说者。
尽管患病的人并不是她,可这个故事却始终与她有关……
喜欢骑摩托车的爱人:
“整个人像一辆没油的车”
2019年10月,54岁的苏先生突然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视野缺损,同时伴有视力下降的情况。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就是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开启了她和爱人长达4年之久的抗瘤之路。
两人前往当地医院,在颅脑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占位性病变,医生告知他们,很有可能是脊索瘤。
尽管对这个疾病知之甚少,但是她知道,生病后需要治病。
于是,两个月后,苏先生接受了全麻下经鼻年内镜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脊索瘤。
令全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理想,苏先生的视力视野恢复良好。
由于突发疫情,他们并未去医院进行术后复查。而也正是这个原因,那口气到底还是没能彻底松下来。
2021年,苏先生再次出现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不好的预感浮现心头,而颅脑磁共振检查却让预感真正变成了两人心头悬起的巨石:鞍区脊索瘤复发了。
还来不及伤心,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治疗。同年7月,苏先生在全麻下进行开颅鞍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认为脊索瘤复发。
相较上一次手术,第二次手术后的恢复稍慢了一些,但所幸苏先生的视力视野最终还是恢复正常。
绳断偏挑细处,一次次的命运弄人使全家都有些筋疲力尽。没想到距离上次手术仅过1年时间,苏先生第三次出现同样的症状,肿瘤再次复发。
但是这一次,苏先生对她说,不想再接受开颅手术了。
她尊重爱人的想法,商量过后,两人做出决定。苏先生再次接受全麻下经鼻内镜肿瘤切除术。
但是术后的一次忘记服用醋酸泼尼松,让苏先生开始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症状,常常嗜睡、精神萎靡,检查后发现是脑脊液增多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为了缓解消除这种不适,他再次接受了脑脊液分流术。
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治疗,她和爱人苏先生仿佛两个负重前行的旅人,不同的是,她只能在一旁看着爱人于绝境中挣扎求生,却比谁都更希望他能活下来。
如果应对磨难已成习惯,那么,当磨难再次来临时,人仿佛很难再产生如第一次那样强烈的哀痛,剩下的只有迷茫:到底该怎么办?
2023年1月底,苏先生第四次出现之前的症状,4月份开始,还感到上下肢力量下降,虽然还能自行站立和行走,但却很难保持平稳。
术前:肿瘤体积巨大,广泛累及颅底结构,侵蚀斜坡、鞍内鞍上、海绵窦区,包裹右侧颈内动脉。肿瘤向上推挤视神经、视交叉,到达三脑室底部;向后上方推挤脑干和基底动脉,部分肿瘤边缘与脑干分界欠清。
看着爱人的身体每况愈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眼球活动障碍、走路不稳、上肢无力、嘴角抽搐……“去年这个时候都说他不行了。”
就连医生也对她说:“你们什么时候决定来手术了,再来找我。”
但是这一次,他们却不敢轻易手术了。
再回忆起来,那时的她看着爱人命悬一线,连日常行走都成为考验,更何况是他喜爱的骑摩托车,更是成了奢望。
“整个人像一辆没有油的车。”她记得爱人曾骑摩托车去过千岛湖和黄山,但此刻,一场病,一个瘤,似乎夺走了爱人所有的生气,让他寸步难行。
尽管亲友纷纷提醒她三思而后行,但她思虑再三,仍然选择握住爱人的手。
“还是要治疗。”
她不想爱人孤军奋战,她要和儿子一起拼命救下他,然后从绝境中走出来。
终于下定决心:他比死亡先来
第5次手术,他们通过朋友找到了国际颅底手术专家法国福教授。在手术前,她和爱人一起与福教授远程进行了一次咨询。也正是这一次咨询,不仅改变了爱人的命运,同时也“救”了他们一家人。
福洛里希教授远程咨询评估
1.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你认为手术治疗可行吗?内镜手术可能吗?
福教授:手术是可行的。脊索瘤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和高剂量放射治疗相结合,以降低复发风险。患者没有做过放射治疗,最后的病理结果仍然是低Kl67,而不是侵袭性肿瘤。
手术的目标是追求安全切除和减压,然后进行放射治疗。内镜经鼻入路不是最优选择,因为肿瘤不是严格位于中线,而是在右侧偏侧关键血管,脑脊液漏和感染的风险也非常高,因为鼻中隔瓣无法闭合。开颅手术将更好地控制肿瘤周围的关键结构。
2.如果教授进行手术,能达到什么切除率?这种手术有哪些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是多少?手术后可以恢复吗?
福教授:手术的目标是希望对关键结构进行切除和减压,以进行放射性治疗。切除的体积将取决于肿瘤的性质以及与关键结构的关系。肿瘤可能因为粘附在关键结构上而无法全部切除,但我相信可以进行大部分切除。
手术的风险与肿瘤周围的关键血管有关,尤其是有中风风险的血管。为了定位后交通动脉,降低手术风险,手术前需要对CISS或FlESTA序列再做一个薄切的核磁。我认为眼球运动和视力恶化的风险也很低。
3.手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再次复发的概率是多少?
福教授:手术后必须进行辅助治疗,以避免迅速复发。放疗方案将取决于切除率和减压的量。如果不做放疗,复发率非常高。
4.手术后患者目前的症状能否完全恢复?
福教授:实际临床症状的恢复很难预测,但减压后有很大的可能可以改良症状。手术的目的也是避免迅速恶化,并通过手术和放射治疗相结合来控制肿瘤。
福教授远程邮件回复部分节选
2023年5月15日,福教授成功为苏先生进行示范教学手术。合力抗击这一高难度脊索瘤,经过艰难的4年时光,他们在死亡到来前先找到福教授,一家人终于走出绝境。
“这个病人特别复杂,在我做手术之前,已经接受过四次手术,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他的临床情况相当糟糕,手术的目的是尽量完全或接近完全切除复发的肿瘤,好处是他以前没有接受过放射治疗,这给我们留下了手术后的治疗留下一个选择。我们使用了显微镜和内镜相结合的方法,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实现了近乎全切除。”
术后10个月:
只要人在,就能看到希望
“现在说话也清楚了,力气也恢复了。”
在福教授顺利手术后的10个月里,她看着爱人在一点点好起来。
欣慰的是,苏先生已经摆脱了术前长期用于进食的鼻饲管,吞咽困难也基本恢复,可以自主进食、喝水,亲自品尝之前爱吃的食物。
生活似乎终于变得“普通”起来,而这种平淡和普通,却是她和爱人对抗了4年才赢来的。
吃饭、帮她洗车、在小区遛弯散步……她庆幸病魔的“高抬贵手”,但更感谢福教授的“触手生春”。
苏先生术后摆脱鼻饲,重新品尝自己喜欢的美食
“It's very good!”看到苏先生的新影像,状态恢复得如此之好,福教授也很开心。
“第一次手术真的非常重要,要是我们第一次手术能遇见法国教授就好了。”采访中,她不止一次提到。
手术成功,意味着作为医生的职责已经完成,但是一场重病并非结束于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之后每一天的照料对于她来说,更是漫长的“持久战”。
重复的日常并未带来什么,但骨子里的乐观、爱人的回应将她从庸常中拉了出来。
“人在,有希望,就有奔头。”
她低头看着爱人的眼睛,“以后(我们)还能骑摩托车,加油,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