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INC——
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INC > 神外资讯 > 神外疾病 > 脑膜瘤

颅底脑膜瘤术后后遗症大吗?

栏目:脑膜瘤|发布时间:2022-04-21 16:04:50 |阅读: |
  颅底脑膜瘤术后后遗症大吗?虽然脑膜瘤大多为良性,但颅底是解剖复杂的区域,邻近具有深部关键神经血管结构、复杂血管结构,以致在手术切除病变时,操作不当的话,较有可能损伤这些邻近组织,或造成颅脑感染,从而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引起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甚至导致死亡。颅底脑膜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大多与术中处理不当有关,神经外科医生只有严格掌握手术入路和显微操作技巧,熟悉局部解剖,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减少并发症。
 
  在过去,颅底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接近的手术部位。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导航、MRI、神经电生理监护等高科技手术设备的应用,顺利无虞的全切颅底脑膜瘤成为可能。颅底脑膜瘤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尽管较近显微外科技术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进展,但实现这一目标往往具有挑战性。对于患者来说只有选择颅底肿瘤外科手术中成功经验丰富以及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来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迷宫”般的颅底究竟是什么样?
 
  颅底是眼睛和鼻子后面向脑后倾斜的区域。它形成了头骨的底部。脊髓、多条神经和大脑的主要血管、头部和颈部都通过颅底的开口。通俗来说,颅底这块区域,与颅盖相对应,颅底肿瘤深藏在大脑内部,单单是将其完全暴露出来,难度就较大。同样大脑长了肿瘤,长在颅盖部和颅底,手术难度大不相同。如果头顶位置如果长了肿瘤,打开骨头就可以直视,而颅底的肿瘤深入大脑内部,周围密集分布神经与血管,肿瘤会被其他脑组织遮住,还可能挤压、包裹住脑组织。手术要越过层层“关卡”去将肿瘤顺利“取”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考验主刀医生的技术。
 
  一台成功的颅底脑膜瘤手术是什么?
 
  脑膜瘤全切,为的是尽量不留“漏网之鱼”,尽可能防止复发。但在脑部,“一刀切”面临的问题就很复杂。医生不能只见病灶不见预后,如果切除这块组织会损伤重要功能,患者术后张不了嘴无法自主进食了,听不见了看不见了,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以及癫痫发作等等,显然这台手术失败了。
 
  病变的较大切除、术后并发症少、病人身体恢复得快、神经功能恢复得好、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损伤,这才是一台成功的手术。但要做到这些,需要主刀医生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全手术周期的管理、设备的保驾护航等等。
 
  手术切除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手术切除程度和多个因素相关,包括脑膜瘤部位(颅底脑膜瘤不同于幕上凸面脑膜瘤),肿瘤影像特点,术前神经功能,血管包绕(当肿瘤包绕视神经、嗅神经等时,患者易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干压迫,累及颅底结构孔隙(视神经管),既往治疗,手术入路,神经导航,及肿瘤质地(肿瘤质地硬,存在纤维化时,术中切除难度将明显增加)等。其中对于患者来说较可控的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
 
  这里着重说一下手术入路,颅底好似一个布满陷阱“神秘的迷宫”,如何才能越过陷阱,成功达到肿瘤所在的位置实属不易。走错一步,对于患者来说可能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进入大脑前,神经外科医生就需要排兵布阵,一个好的入路需能够暴露重要的解剖结构,较小的术中操作范围和脑组织损伤以及早期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以颈静脉孔区为例,颈静脉孔区形态不规则且左右侧常不对称,邻近迷路和耳蜗,颈内动脉、椎动脉、面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等血管神经穿行,学者不断根据肿瘤特点提出了枕下远外侧入路、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耳后经颞入路等手术入路。岩斜区病变容易累及脑干、海绵窦、Wills环、基底动脉及Ⅲ-Ⅺ对脑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具挑战性,其死亡率高,长期性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约为50%。以岩斜区肿瘤手术,目前10余种手术入路可归纳为三大类:前方入路,包括额颞入路或经额颞眶颧入路;侧方入路,包括乙状窦前人路、颞下经岩骨前人路、颞下经小脑幕人路等;后方入路,包括乙状窦后人路、扩大远外侧入路等。
 
  总的来说,颅底脑膜瘤需要根据病变性质、位置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人路选择基于有广泛的显露、较短的手术路径和充分利用自然的解剖通道或肿瘤通道。同时,借助于多模态技术,如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等,与多学科开展合作,运用微创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技术做到较大水平切除病变与保留神经功能。
 
  患者需要记住一开始手术重要,既要确定患者的顺利,又要较大水平地切除病变。一台成功的手术可以避免一些手术并发症或者其他“补偿性”放化疗。而且一开始手术做得好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术后效果,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