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2位。女性:男性接近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那为什么脑膜瘤会给人一种危险的印象?那是因为脑膜瘤的“潜伏期”相当长。很多患者在脑膜瘤初期并没有任何的症状。直到某次体检才“意外”发现,或者是肿瘤已经扩张严重,压迫神经导致患者出现癫痫、视力模糊等症状,这时候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所以才会给人留下一种脑膜瘤很严重的感觉。
事实上早在2016年,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发布的《NCCN临床实践指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就有写到,脑膜瘤患者中92%为I级,II级和III级分别为6%和2%。WHO对肿瘤的分级标准:
II级,有侵袭性,增值指数不高,但常复发。
III级,出现间变特征及的核分裂相,生存期2-3年
IV级,出现血管生成、坏死,生存期明显缩短。
可见脑膜瘤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只是因为发现时机比较晚,才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
脑膜瘤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同程度的患者,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针对那些并没有出现临床症状、肿瘤比较小(<30mm)、通过MRI或者CT检查,并没有发现肿瘤有继续扩大迹象的患者,考虑到治疗风险,通常选择长期的做定期检查,而不做任何治疗。
1、辅助用的放射治疗手段:针对肿瘤部位不适合手术、手术并未完全将肿瘤切除的患者,往往就会选择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质子治疗等放射治疗的方法。对于良性脑膜瘤,质子治疗可达到85%的五年局部控制率及82%的五年总存活率。而在恶性度高的脑膜瘤,也有71.1%的五年局部控制率。但是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也很明显。首先放射治疗只有对体积比较小的肿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二是在接受质子放射治疗之后有7.2%的病患因肿瘤紧贴着视神经或眼球,治疗后产生视力减损。3.1%的病患因本身肿瘤体积过大,治疗后发生暂时性脑水肿或脑组织坏死。所以放射治疗往往只是作为脑膜瘤的治疗的备选方案。
2、主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首推神经内镜治疗方法。与显微外科手术相比,内镜直径只有0.6~6mm大小不等。同时内镜视管本身带有侧方视角,可消除术中视野盲区,使术中视野更清晰,显露范围更广泛,能够近距离观察病变。另一方面,借助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能处理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部位,提高肿瘤切除度。有研究显示脑膜瘤的复发率与肿瘤等级及切除等级有关。国际上脑膜瘤切除的分级多采用Simpson分级标准共分5级。
Ⅰ级:肿瘤全切除并切除肿瘤累及的硬膜和颅骨
Ⅱ级:肿瘤全切除并用激光或电灼肿瘤附着硬膜
Ⅲ级:肿瘤全切除,肿瘤附着的硬膜没有任何处理
Ⅳ级:部分切除肿瘤
Ⅴ级:单纯肿瘤减压或活检。
切除等级与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
而在神经内镜方面有着“筷子手法”的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更是可以将手术的风险降低同时,更大水平地提高了肿瘤的切除率。在传统的神经内镜操作上,需要两名配合默契的医生共同操作手术器材。而Sebastien Froelich教授通过“筷子手法”就可以单独进行手术操作,达到手眼合一的境界,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同时降低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