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导航
出国看病咨询电话
联系顾问
INC——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位置:INC > 神外资讯 > 神外疾病 > 脑肿瘤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什么意思?

栏目:脑肿瘤|发布时间:2023-03-01 18:19:46 |阅读: 1085次|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原发性胆脂瘤)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期间残留的上皮细胞。这些囊肿通过从内衬上皮脱落的角蛋白和胆固醇积累而生长,并且可包裹邻近的神经和动脉。
 
  表皮样囊肿通常发生在基底池内,仅少见情况下出现在脑实质、脑室或脑干内。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33年间在单机构就诊的10例患者,发现6例起于桥小脑角,4例位于岩尖。
 
  常见多条颅神经和颈内动脉受累。表皮样囊肿可表现为听力损失、耳鸣、头痛、半面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在少见的情况下,可因囊肿渗漏而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影像学检查(CT和MRI)显示轴外病变,其特征类似于CSF。如果CT显示出一些钙化证据或囊肿内出血使非增强CT上出现均匀的高密度,则该病变可与脑膜瘤混淆。不过,几乎无强化。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有所不同,表皮样囊肿的弥散系数图像类似于实质,而蛛网膜囊肿图像则接近自由水。
 
  45岁,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显示左CPA池中呈轻微分叶状,t2-高(a),t1-低(B),无增强(C)轴外肿块(*)。在本例中,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肿块与眼内玻璃体相比是等强度的;在大多数病例中,与脑脊液相比,表皮样蛋白在t1加权图像上呈轻度高信号。在微量弥散加权(D)和表观弥散系数(E)图像上,囊肿内容物(角蛋白、固体结晶胆固醇)的弥散性降低,有助于区分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
 
  表皮样囊肿需手术处理。囊肿往往沿着颅神经和组织平面生长,这使得不可能对颅后窝表皮样囊肿进行肉眼下全切。切除术后可出现囊肿渗漏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类固醇治疗通常合适。已有报道分割外照射成功应用于多次复发性和快速进展性囊肿。
 
  次全切是囊肿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在初始手术后多年复发。一篇meta分析纳入观察性研究共计691例患者,肉眼下全切和次全切后的汇总复发率分别为3%和21%。
 
  在现存的良性囊肿或既往接受切除的残余病变中,可发生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向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转化。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可能表现为症状快速出现、既往切除后复发或柔脑膜癌病。一项文献回顾性研究纳入52例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
还有疑问?咨询医学顾问点击即可电话沟通

了解更多教授相关信息及经典案例,可拨打官方电话或点击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关注INC官方公众号请点击【INC国际神经科学】到微信上搜索并关注。
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INC),是一个专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学术交流的医生集团。坚持以严苛标准吸收及更替成员,囊括了神经外科各细分领域的临床手术巨匠,致力开展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以及疑难病例协调等工作。

免费咨询INC顾问

(信息已加密)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姓名:
联系方式:
邮箱:
病情简介:
*留言提交成功后,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请留意接听【上海地区】的来电。
您可能更关心
相关真实案例
点击联系我们
关注INC国际神经外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