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大多数有症状的和增大的脑膜瘤的一线治疗,其成功的证据来自回顾性病例研究系列。尽管接受了手术切除,部分脑膜瘤表现出进袭性(aggressive)行为,早期复发难以治疗。决定根治性切除脑膜瘤和受累结构需要平衡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在脑膜瘤中放射治疗已被广泛用作一种补充性的和顺利的治疗策略,证据主要来自回顾性的、单中心的报告。两项一次合作小组研究(RTOG 0539和EORTC 22042)评估辅助放射治疗的脑膜瘤的结果,显示了有希望的初步结果。从历史来看,全身系统性治疗脑膜瘤的结果令人失望。然而,一些临床试验正在评估如使用曲贝替定(trabectedin)进行化疗的疗效,以及治疗复发脑膜瘤患者的新的分子靶向Smoothened,AKT1和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的药物。
全切除手术并不总是可能的,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侵袭周围结构及脑实质的程度。根据外科医生的意见,以术后Simpson分级为基础,无论组织分级,评估从1级(完全性)到5级(简单活检)的切除程度以评估在手术后10年的症状性复率,为10%到全切。自该分级于1957年一次发表以来,是在缺乏系统性术后MRI的情况下,一些作者对这个结果提出了质疑。已经证实,以II级脑膜瘤为例,Simpson1级切除的患者,有一个较长的总体和无进展生存期。对于选择性的III级脑膜瘤,单纯大体全切除手术后,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8%,而单纯次全切除术后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0%。尽管结果倾向于大体全切除手术,这个目标不应该影响患者即刻神经状态,而且合并策略可用于较大化无进展生存率,同时降低神经系统风险。
虽然因为可以缓解肿瘤肿块占位效应,并建立组织学诊断,手术仍然是主要的,对于是包绕血管神经结构,如视神经鞘或海绵窦,的颅底病变,放射治疗已经成为一些脑膜瘤的一线选项。如果影像学上是典型的,且不能进行手术,可以单纯进行放射治疗。分割的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放射外科,单次或多次剂量,全部这些都被证明对患者有益,,5年的肿瘤控制率高,为85%-全切。这些结果,除了辐射引起的毒性外,还要进行这些治疗,适用于<3cm的顽固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小肿瘤的副作用是轻微的,但是放射坏死的病例已有报道,颅底照射后也需监测垂体功能。
首刀、伽马刀后脑膜瘤多发恶化,Simpson1级全切术后4年没有复发
术前情况:48岁的赵先生因突发癫痫就医,家人带其MRI检查后发现大脑左额镰旁有肿瘤占位,立即在国内某医院进行部分切除,病理结果是“脑膜瘤”。由于赵先生肿瘤生长在特别重要的神经、血管旁,为保留神经、血管功能,手术全切难度大,较易损伤周边重要组织,所以只实施了部分切除。
然而仅在部分切除手术的二年,赵先生就在复查检查种发现了脑膜瘤复发的情况,手术风险依旧存在,医生建议赵先生进行伽马刀治疗。3年伽马刀治疗非但没有如预期的控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反而让赵先生的脑膜瘤继续恶化,MRI影像显示大脑镰前段基本均受累,并有大脑镰右侧肿瘤生长,矢状窦被累及,左侧额部凸面硬脑膜多处肿瘤生长。
手术切除肿瘤仍然是较根本的办法,然而此时肿瘤的情况更加复杂,三年前的脑膜瘤就让众多医生打了退堂鼓,建议保守治疗,又何况是现如今的情况。在多方寻医、四处打听下,在病友圈得知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是脑膜瘤、胶质瘤等颅底肿瘤治疗的国际人物,他能为患者实施的肿瘤全切术。
治疗过程:看完赵先生的影像资料,巴特朗菲教授指出,能否完整切除脑膜瘤是预防脑膜瘤复发的关键因素,这也决定了患者术后能否有更高的生存率、更好的生活质量。虽然二次手术风险大,凭借其多年的经验可把当前的脑膜瘤及残余全部清除。
术中情况:在术中iMRI、术中神经导航等国内少有的高科技复杂仪器辅助下,巴特朗菲教授为赵先生实施了手术,大脑镰旁及矢状窦旁的肿瘤被完全切除,受累颅骨的内板以磨钻磨除后复位。手术实现脑膜瘤Simpson 1级切除。
术后情况:正常,术后ICU观察一天,术后二天下床进行康复锻炼。神经功能无任何异常,术后13天步行出院。距离赵先生做手术已有4年多了,赵先生的女儿每年都会陪父亲定期去坐核磁检查,而MRI复查结果显示,脑膜瘤并没有复发,在国内做了的康复治疗后,除了定期复查,赵先生现在已跟正常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