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瘤,大多数脑膜瘤被认为是良性的,而特征性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在许多情况下,观察是优选的处理方案,尽管这意味着没有组织学诊断。其通常发生在颅内、椎管内或眶部。尽管脑膜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但神外医生们对于其发病机制却知之甚少。研究表明,手术加放疗或不加放疗的标准治疗对大多数良性肿瘤是合适的,但对难治性手术和难治性放疗脑膜瘤的合适治疗是有限的,几乎没有数据支持系统治疗。然而,较近,对脑膜瘤的分子和遗传景观的不断了解导致了新的医疗治疗策略,这些策略有可能降低亚群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脑膜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诊断的中位年龄为65岁,根据美国中央脑瘤登记处的报告,每10万人中脑膜瘤的发病率为7.86。人的一生中患上脑膜瘤的风险约为1%。女性的年发病率高于男性(每10万人中10.5例比4.8例)。露于电离辐射是脑膜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危险增加6至10倍。
脑膜瘤与神经纤维瘤病类型有关(NF2),一种以22q12染色体的种系突变为特征的遗传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NF2患者往往在生命早期发展为脑膜瘤,并且更有可能有多发病变,尽管尚不清楚这些肿瘤是否比散发性病例更具侵略性。此外,脑膜瘤还与SMARCB1的种系突变有关,而种系突变也会导致神经鞘瘤病。与其他遗传综合征的关联是少见的,尽管有与Gorlin综合征、Cowden综合征和多发性内分泌瘤1型相关的病例报道。
2016年世卫组织脑膜瘤分级
手术和放疗
对于有症状或渐进性增大的脑膜瘤,建议完全手术切除肿瘤、周围硬膜附着和受累骨质。对于难以手术进入位置的肿瘤,或者由于年龄和其他合并症而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建议采用分段外束放疗,对于较小的肿瘤,则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在肿瘤复发的情况下,应考虑手术,如果可能的话,放射治疗作为一种辅助选择。一般不血管内栓塞,但可以在术前选择性地使用。虽然间变性脑膜瘤的辅助放疗已被证明可以好转预后,但其主要支持好转局部控制和好转进展/复发时间。
一项大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非典型脑膜瘤手术后的辅助放疗仅对行次全切除而非全切除的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提高。放射治疗的益处应与潜在的风险进行权衡,治疗相关毒性包括脑坏死、神经认知障碍、垂体功能减退和辐射诱发的肿瘤的发生率为3.4 - 16.7%。
SRS也被研究作为外部放射治疗残余或复发肿瘤的替代方法。WHO 1级脑膜瘤的5年局部控制率为86 ~ 99%,2.5 ~ 13%的患者观察到毒性,主要是有症状的水肿或邻近脑神经损伤。WHO2级和3级病灶SRS术后的复发率明显较高,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9和13%。值得注意的是,水肿可能是SRS比外束放疗更常见的副作用。一些小型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质子治疗在脑膜瘤的治疗中似乎是顺利合适的。
系统性治疗
系统治疗目前只在复发脑膜瘤的情况下,而且是在额外的手术和放疗是不可行是才被使用。前瞻性数据并没有支持所研究的大多数药物,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是羟基脲。在一系列病例中,羟基脲可使四分之三患者的肿瘤缩小。其他几个小型回顾性研究显示复发或不能切除的脑膜瘤患者病情稳定或反应适度。较近,两个回顾性病例系列显示羟基脲对复发WHO 1至3级脑膜瘤患者无放射反应。一项对14例恶性脑膜瘤患者进行的小型前瞻性研究发现,3例患者有部分反应,11例患者病情稳定,中位OS为5.3年。
新的治疗方法
较近对脑膜瘤的分子和遗传景观的研究促成了一些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例如,在NF2突变和散发性(NF2野生型)脑膜瘤患者中,mTORC1信号异常导致了mTORC1 1/2控制剂vistusertib用于复发性2级和3级脑膜瘤的2期试验(NCT03071874)。伊维莫司(NCT01880749)和细胞周期依赖激酶(CDK)控制剂ribociclib (NCT02933736)的130期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脑膜瘤中PD-L1表达的增加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成功导致了两个临床试验,一个是nivolumab (NCT02648997),另一个是pembrolizumab (NCT03016091)的计划试验。在对6名复发或进展级2或3级脑膜瘤患者中的4名进行的小规模试点研究中,使用肿瘤治疗电场(NovoTTF)治疗显示病情稳定;联合贝伐珠单抗的2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CT02847559)。Trabectedin,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也正在2期试验中进行研究,在体外对高级别脑膜瘤细胞系具有良好的活性(NCT02234050)。
虽然脑膜瘤是常见的脑瘤,但研究直到较近才开始阐明潜在的基因驱动因素和改变的信号通路。当需要治疗时,手术和/或放疗被认为是多数良性脑膜瘤的标准治疗。放射治疗WHO 2级或3级肿瘤的更佳作用和剂量仍有待确定。因此,国内患者可咨询INC国际专家听取其咨询意见以明确治疗方向,切勿盲目决策或延误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Doi:10.1055 / s-0038-1636502